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神經科始建于1978年內科神經專業組。經過老一輩神經病學專家的艱苦奮斗,尤其是自1998年建科以來,在原科主任胡學強教授以及現任科主任陸正齊教授的帶領下,經全科同仁二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形成了以腦血管病、神經免疫性疾病、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神經變性疾病(帕金森病、認知障礙、癲癇)、神經病理及神經危重癥疾病為一體的強大的綜合學科,是中山大學神經病學專業博士、碩士培養點、博士后流動站、衛生部住院醫師專科培訓基地,2007年獲評為國家重點學科,2008年獲批國家級臨床試驗藥理基地,2012年獲評為廣東省臨床重點專科,2019年獲評為廣東省高水平臨床重點專科,2019年獲評為國家高級卒中中心,2019年至今牽頭建設國家神經區域醫療中心, 2019年5月牽頭成立神經免疫中心聯盟,2019年11月牽頭成立南方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聯盟,2020年5月獲國家級“高級卒中中心”授牌,2020年9月牽頭成立中南腦小血管病聯盟,2020年12月成立多發性硬化診療中心,2022年7月成立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睡眠醫學中心,2022年8月獲批國家衛健委首批高級認知障礙診療中心,2022年12月成立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罕見病中心,2023年3月獲評為北京神經系統疑難疾病會診中心——廣東分中心,2023年8月獲評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2019-2023年度連續五年復旦神經內科專科聲譽排行榜提名醫院,2020-2023年度連續四年華南地區神經內科聲譽榜排行前三名。
科室現有在編醫技人員135人,其中正高職稱8人,副高職稱24人,主治醫師14人,培訓醫師7人,博士后9人,主管護師20人,護理師28人,護士6人,助理護士3人,電生理主管技師3人,技師3人,技士3人,助理研究員2人,科研助理3人,教輔員1人,管理人員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導師5人,碩士研究生導師18人。已培養博士后12名,博士研究生70余名,碩士研究生100余名。
學科現設有5個病區(天河院區[神經一區、神經二區]、嶺南院區、粵東院區、肇慶院區),開放床位230余張(其中神經內科ICU 18張),每年收治住院病人約10000人次;開設神經急診,年急診約30000人次;每周開設專家門診35單元,專科專病門診14單元,年門診約13萬人次;病人來源覆蓋全國以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在建設高水平專科總體綱要的指導下,中山三院神經內科充分發揮多學科、多單位(基礎與臨床、國內與國際)合作模式,結合學科可持續發展需要和社會人才培養的要求,致力將本專科建設成為亞專科特色鮮明,省內一流,國內知名,國際有一定影響力的神經內科臨床診療中心、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高地。
一、強大的綜合學科實力
針對神經免疫性疾病、腦血管病、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神經變性疾病及癲癇、神經科危急重癥、神經病理及周圍神經病等難點和重點,發揮本專科臨床病種齊全、人才隊伍完整、醫教研全面發展的特點,在已有研究基礎上提出特色的診療路線,形成完善的疑難病例和危急重癥診療方案。建立了神經免疫病診治中心、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診治中心、多學科神經疑難病例會診中心、腦血管病防治中心以及神經系統疾病與腸道微生態研究平臺。
二、五大亞專科
為促進臨床和科研發展,科室加強亞專科建設,成立了腦血管病、神經免疫性疾病、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神經變性疾病及神經重癥五個亞專科,設立亞專科組長負責各亞專科建設,專科組長均為科室臨床能力強,科研技術突出的教授、博士生導師負責,并開設亞專科及專家門診,定期組織亞專科小組會議討論學科發展。
三、七大技術特色
1、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再通技術
腦卒中是我國居民死亡的首要病因,其中缺血性卒中約占70%,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殘率等特點,靜脈溶栓和動脈取栓是缺血性卒中超早期的主要治療手段。我院作為國家高級卒中中心,我科作為我院卒中中心的核心科室之一,建立了完備的卒中診治流程,設立了靜脈溶栓小組和血管內治療小組,積極開展缺血性卒中超早期的靜脈溶栓和動脈取栓,平均每年完成超過100例靜脈溶栓和50例動脈取栓,顯著改善了患者的功能預后。
2、炎性脫髓鞘疾病的診療技術
我院是中國免疫學會神經免疫分會主任委員單位、廣東省卒中學會神經免疫分會主任委員單位,是中國免疫學會首批中國多發性硬化診療中心,牽頭成立了神經免疫中心聯盟,在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的研究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多發性硬化(MS)與視神經脊髓炎(NMO)同屬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兩者均能致殘,且易復發,對青壯年勞動力造成嚴重危害,雖然兩者有許多共同點,但是有不同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特點,治療和預后也不同,但臨床上二者常易混淆。我科在國內率先開展MS患者的寡克隆帶測定以及利用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NMO患者血中的AQP4抗體、MOG抗體以幫助診斷和鑒別診斷MS、NMO及其他脫髓鞘疾病。這些技術獲得發明專利一項。
3、自身免疫性腦炎(AIE)診療技術
抗NMDAR腦炎及其它自身免疫性腦炎(AIE)確診困難,依賴于特異性抗體的檢測,而NMDAR抗體是AIE的特異性標記物之一,我科在國內率先開展了該類抗體的檢測。此外,我科還率先開展了其他自身免疫腦炎相關抗體檢測,如NMDAR、LGl1、GABARB1/B2、AMPA1、AMPA2、CASPR2、GFAP等。治療方面,我科率先利用免疫吸附治療自身免疫腦炎,特別是在難治性自身免疫腦炎的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這些診療技術為自身免疫腦炎患者帶來了福音。
4、腸道微生態與神經系統疾病關系的研究
腸道菌群失調參與的多種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生。我們在多發性硬化和視神經脊髓炎等神經免疫性疾病患者中進行了腸道菌群的檢測,發現腸道菌群中特定種屬的變化在多發性硬化和視神經脊髓炎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方面具有很高的特異性,通過補充外源性有益菌可明顯改善治療效果,具有廣闊的實際應用前景,目前我科正積極推進腸道菌群在其它神經系統疾病如腦小血管病、阿爾茲海默病、帕金森病、多系統萎縮等的臨床轉化研究。
5、隱球菌腦膜炎的早期診斷、分型及分期治療技術
我院是廣東省醫療行業協會神經內科管理分會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學組組長單位,是南方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聯盟牽頭單位,在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的診治及研究中具有扎實的基礎。隱球菌腦膜炎是所有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中診斷和治療難度最大的疾病,病死率在40-60%以上。由于早期缺乏敏感的隱球菌診斷方法,有些患者在檢查十次以上才發現是隱球菌腦膜炎,給患者后續治療帶來極大困難。我科在國內對隱球菌性腦膜炎首次提出分層診斷與分型分期治療,較早應用膠體金技術和腦脊液二代測序技術輔助診斷,顯著提高隱球菌腦膜炎早期診斷率,加上正規、階梯的抗隱球菌治療,尤其是在隱球菌性腦膜炎中應用腦室腹腔分流術,我科目前已診治隱球菌腦膜炎病例超過1100例,死亡率已降至10%以下。
6、開展神經疑難重癥患者的新技術
我院是廣東省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病理學組組長單位,我科與神經外科合作每年開展20-30例的腦立體定向活檢術,用于中樞神經脫髓鞘疾病、顱內腫瘤、寄生蟲感染、結核性肉芽腫等各種疑難病例的診斷。我科實驗室開展了腦脊液細胞學檢測,可行常規染色和阿立新蘭染色、抗酸染色和印度墨汁染色等特殊染色,以利于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腫瘤等疾病的鑒別。
7、開展周圍神經的自身免疫病的抗體檢測和周圍神經活檢技術
近年來我科開展了許多種周圍神經疾病的自身免疫病的抗體檢測(GQ1b、GM1、GM2、GM3、GD1a、GD1b、GT1b等),使得周圍神經免疫性疾病的診斷更加精種。另外,近五年來,我科還開展了周圍神經活檢技術,對神經免疫性疾病、脫髓鞘、副腫瘤綜合癥、神經遺傳及變性疾病鑒別診斷提供價值。
四、優秀的人才梯隊
我們強化亞專科人才梯隊建設,建立國內外研修學習制度,支持中青年骨干赴國內和國外一流神經科進修學習,加強國際交流,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與美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瑞典和日本知名研究機構保持并開展長期實質性的合作,定期邀請專家來科室訪問講學。面向國際培養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后備骨干,為學科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我院還積極承擔本科生、研究生教學任務。我科獲得研究生教育優秀學科獎;帶教老師獲得優秀導師、優秀臨床教師、優秀教學管理人員等光榮稱號,多次在我校中青年教師授課大賽獲獎;多名研究生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等獎勵。
五、科學研究與學科建設
本專科強調以臨床帶動科研,以科研促進臨床。作為國家臨床藥理基地,以組長單位承擔了多項Ⅱ期和Ⅲ期新藥臨床試驗,參加了兩項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PRoFESS和TOWER研究)。專科科研平臺擁有單細胞分析系統、單細胞膜片鉗系統、串聯質譜儀、7T小動物磁共振成像儀等先進的科研設備。近年來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項,發表臨床SCI論文300余篇,國內核心期刊論文300余篇。2014年獲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和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勵二等獎,2021年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廣東省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2024年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同時,我院牽頭制定了《穿支動脈粥樣硬化病中國專家共識》、《多發性硬化診斷和治療中國專家共識》《抗髓鞘少突膠質細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體相關疾病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等國家級指南共識。
六、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
作為國家重點學科,科室高度注重學科臨床研究進展和學術交流,多次承辦全國及省級學術會議,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來科室講座,連續舉辦了12期《全國脫髓鞘疾病臨床與基礎進展研討班》,舉辦了15期《神經感染免疫短期進修培訓班》,舉辦了十三屆嶺南神經病學與神經免疫學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