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從醫從教半世紀 一片丹心映杏林
從醫從教五十八周年,姚集魯教授堅持勤勤懇懇工作、老老實實做人的處世準則。他堅持奮戰臨床第一線,篤行仁愛初心,守護人民健康;重視醫術與醫德的傳承,以身作則的師者風范影響了一代代感染科學子;推崇民主與科學的規范管理,為學科持續穩步發展奠定基石。
?
感遇恩師,榜樣的力量化作前行動力
1956年,姚集魯教授考入中山醫學院,求學期間,勤奮刻苦,成績一直很優秀。談到畢業后選擇到傳染病科繼續攻堅,姚集魯教授打趣自己是“手藝不好,不適合到外科系統”,故而選擇了自己一直感興趣的傳染病科(現感染科)。
回顧求學生涯,姚集魯教授感慨自己是幸運的,有機會跟著許多好老師學習。“朱師晦教授對我們學生一向很關心,經常帶著學生去查房,很熱情地給予指導和幫助,他對病人檢查很細致,態度也很好。彭文偉教授帶著我們下鄉做流行病學調查,白天給當地居民看病送藥,晚上驗血檢查,花了很大功夫幫助當地消滅血絲蟲病。何碧芬教授治學態度嚴謹,哪怕是學生的一篇文章、一次發言報告,她都會非常認真地提供指導修改意見。周慶鈞教授、何樹初教授臨床經驗豐富,教學方面邏輯嚴密,思路清晰,總是能給予很多啟發……”提起前輩專家教授,他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
師者如明燈,無論歲月怎樣淘漉,精神依舊閃光。一切為病人著想、治學嚴謹、吃苦耐勞,敢為人先的作風深刻影響著姚集魯教授。上世紀70年代,一位患弓形蟲病的病人從江西專門來到三院求醫。此前科室醫生沒有接觸過弓形蟲病的診斷治療,經過一番徹底檢查,一開始并沒有查出這位病人得了什么病。姚集魯教授回憶說,自己和鄧練賢醫生一有時間就去圖書館翻找資料,查看寄生蟲病的論文,結合病情、讀書心得寫了厚厚的病情記錄。兒科的一位教授驚訝于病情記錄如此詳細認真,堪比一本教科書。大家共同交流探索,終于發現病人所患是弓形蟲病,一個多月后,病人痊愈出院。談起對治病救人、鉆研學術的認真嚴謹,姚集魯教授非常謙虛,“不僅是我,身邊的同學、同事都非常認真努力,因為大家都滿懷理想與抱負。”
由于在工作中需要接觸到大量的英語文獻材料,姚集魯教授深感掌握一門外語的重要性,只要有空閑時間,他就堅持到圖書館閱讀英語文獻、學習英語。在外留學期間,他更珍惜學習英語的絕佳語言環境,堅持聽英文廣播、閱讀大量英文材料,把握機會與人練習英語口語。直至現在,姚集魯教授仍也保持著較好的英文水平。
?
“我在英國收到的第一封信”
1979年,姚集魯教授作為改革開放后最早一批公派訪問學者赴英學習。“老師、前輩一直很關心我們,重視培養,為我們提供更大的發展平臺,我才能有機會爭取出國學習的名額。”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得益于多年堅持學習英語的積累,參加選拔留學人員的英語考試時,姚集魯教授的成績在中山醫學院名列第三。
選擇到英國留學進修病毒性肝炎臨床與應用病毒學,姚集魯教授直言自己是受到彭文偉教授的啟發,“當時肝炎在臨床上的問題逐漸顯現,彭文偉教授敏銳地看到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在與彭教授的一次交流中,他提到學科發展側重點轉向的問題,給我很大啟發。當時國內肝炎病毒檢測方法還不穩定,所以我希望去英國學習到臨床治療方面的先進技術。”
在英國進修訪學期間,姚集魯教授收到的第一封信是朱師晦教授寄來的。“朱教授囑咐我,‘你有這么好的機會,國家送你到外國去學習,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回來報效祖國。’”老師的鼓舞、關心與呵護,讓姚集魯教授備受感動,加倍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以治病救人強國為己任,潛心在英國學習鉆研。
回國后,姚集魯教授堅持學而致用,首先在國內建立與推廣“一步法單克隆試劑ELISA技術”,檢測肝炎病毒標志物的系列性方法,縮短了檢測時間,提高了檢測靈敏度,將準確診斷與流行病學調查的可靠性推進了一大步,獲得了多項國家級、省級科技進步獎。“此前我們需要購買國外的試劑,沒有太多選擇,價格也貴。自己擁有了制作試劑的方法,既降低了成本,也有利于我們對病人病情作出更準確的診斷。”基于該項技術,在周慶均教授帶領下,積極推動肝炎治療藥物的開發,致力于為病人提供療效顯著,價格卻更便宜的藥物,如肝安注射液、肝酶靈注射液、復肝酶膠囊等,深得病人和醫生的肯定。
?
厚德仁心,博學精醫
“我們要追求醫療、教學、科研、管理的全方位綜合發展。但是一個醫生最基本的就是要有扎實的醫療技術功底,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姚集魯教授深耕傳染病學領域,堅持將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篤行醫者仁心,勤懇的工作和精湛的醫術獲得同儕、患者的一致好評。他多次帶隊到學校、工廠開展普查普治工作,為他們提供乙肝疫苗預防接種服務,逐漸摸清了本地的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情況,為本地區的肝炎免疫預防對策提供了重要依據。他帶領科室堅持保證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放在首要位置,履行社會責任,結合臨床治療與疾病防控,派出專家赴基層現場指導培訓傳染病的防控與治療;組織醫療教學小分隊到城鄉基層進行傳染病“普查普治”;在抗擊非典、抗震救災等特殊情況下,為救死扶傷,守護人民健康積極擔當。
立足醫療服務開展科學研究,姚集魯教授始終保持熱情和務實求真的作風,參與主持了多項我國與世界多中心合作的病毒性肝炎新藥臨床研究及其評價工作,促進醫療技術持續發展,為醫學界作出了非常有價值的貢獻。
姚集魯教授深刻認識到在鞏固臨床醫療基礎,提高醫療質量的同時,教學與人才培養是作為高校附屬醫院的重要責任。對科內住院醫生主治醫生制定培養計劃,提出具體要求,讓青年醫生有機會到其他相關專業進修,擴寬知識面。“我還是年輕醫生時,就有‘一專多能’的主張,大家選擇感興趣的學科去進修學習,我也曾經到心血管內科學習過一段時間。直到現在我也是勸科室醫生,一定要在扎實專業之外,對其他技術有所擅長。”
出國訪學歸來后,姚集魯教授看到加強國際交流的重要性,積極搭建與境外醫療機構的合作關系,爭取將條件成熟的人員派往國外進修或參加國際會議,培養科室內外不同層次的高質量人才。他鼓勵支持科室成員在職攻讀學位,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他重視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在因才施教方面有完善的措施,非常有遠見的設立“科研醫生”崗位,讓年輕人重點發展,為學科發展培養了不少科研骨干。
?
守正創新,以人為本,建章立制
姚集魯教授非常重視傳承的力量,堅持把學科建設放在首位。“創業初期,困難不斷,科室前輩教授率先垂范、親力親為,耐心指導年輕同志開展工作。從朱師晦教授開始,就為我們設置了清晰的學科建設理念,周慶均教授等前輩一直在沿襲好的做法,為學科發展鋪平道路。我不過是繼續堅持老師們的好理念、好做法。學科能夠有今天的成果,是因為幾代人都堅持共同理念和目標:醫療,教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科室管理,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全面發展,建成國內一流的高等學校傳染病臨床學科。”
擔任科室主任、教研室主任期間,姚集魯教授重視總結前人優秀傳統和總結實際工作經驗,并通過建章立制的方式確定下來,健全查房、會診、考察制度等,明確崗位職責,確保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推動科室的民主規范化管理。姚集魯極具前瞻性思維,在他的領導下,各項管理措施逐步完善,各項工作得到全面發展,對內有高度的凝聚力,對外部有高度吸引力,醫、教、研與人才培養工作蒸蒸日上,更上新臺階。從校級重點學科、精品課程到省級重點學科、精品課程,一步一個腳印為后來成功申請國家級重點平臺奠定基礎。
順應形勢的發展要求,傳染病科在2004年轉變、擴展為“感染性疾病科”。“任務重了,要求高了,面臨的挑戰多了,發展轉型總會遇到問題,坎坷波折都有,但他們都很努力,學科發展的成果大家有目共睹。”姚集魯教授心系學科發展,退休后也經常與科室后輩交流探討“學科該往哪里發展”的問題。在同事、學生心里,姚集魯教授多年來“毫無保留,一切奉獻給學科”,不逐功名,不求利祿,把畢生的熱血都奉獻給了三院。
偉大征程需要榜樣的接續和傳承。姚集魯教授從不忘記前輩專家為學科發展胼手胝足的辛勤付出。學科成立50周年時,姚集魯教授起草梳理了學科發展歷程,撰寫了《團結奮斗風雨路,共創輝煌五十年一一學科成立六十周年回顧》一文。2015年,又撰寫了《我們傳染病學科建設的理念與踐行一一學科成立六十周年回顧》,他希望更多年輕人了解學科發展歷史,傳承學科的發展理念,更好地向前輩學習、向榜樣致敬,為學科謀求更廣闊的發展。
?
為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
身為臨床教師,姚集魯教授希冀培養更多好醫生,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的醫療服務。“我們就是要培養尖子、培養一流的學生、培養一流的醫生。”他毫無保留地將自己所學傾囊相授,注重對學生的啟發式教學,培養獨立學習能力,鼓勵學生要保持學術科研激情,永無止境地攀登知識的高峰。姚集魯教授對學生的指導不限于三尺講臺,對學生的期待更不限于專業知識和醫療技術的培養,他以一言一行感染學生,要做有溫度的好醫生、好老師。在學生遇到難題時,他循循善誘,幫助分析利弊,給予適時適當的提醒,學生們非常感激,“當年,姚老師給了我非常關鍵的鼓勵與支持,使我有了迎接新的挑戰和可能面臨困難信心和勇氣。”耕耘教壇數十載,他為學界培養輸送了大批成績斐然的優秀人才。
謙遜儒雅的風范、待人真誠熱情、從不擺架子,姚集魯教授一直被學生們視為心中的偶像,但他卻笑言“年輕時候比較沖動,有時候也會為了學科發展與其他人產生摩擦。我的脾氣比較直,學生、科室醫生不少都被我罵過。”稍顯嚴厲的話語背后其實是師者的嚴格要求和殷切期盼。學生、科室醫生在生活乃至家庭上遇到困難時,他總是非常熱情,主動去了解情況,提供幫助。
姚集魯教授重視傳承、善于整理,多年來留存著科室重要的資料,在退休后仍將照片、文件等一一分門別類的整理、裝訂,手寫上注釋,照片也都掃描好,條目清晰。許多珍貴的教學材料,如膠片、錄像帶、軟盤等得以保存,盡管已不能應用于現代教學,但保留了學科代代相傳的優秀教學傳統。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是姚集魯教授為醫、為師的人生注解,他謙遜低調,總說自己沒有什么壯舉,不過是平淡的工作、生活。刻苦求真、勤懇嚴謹,貫穿于姚集魯求學、行醫、為師生涯,讓他走出一條患者敬重、同行尊敬、學子愛戴的名醫之路。年屆八十,姚集魯教授始終保持著閱讀的習慣,常以前輩大師的崇高品格“獨立人格、自由思想、批判精神、民主意識、科學態度、社會責任”自勉,正心、正身、正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