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披荊墾荒少年事 風雨同行三院人
? ? ? ?2018年重陽節,醫院黨委為離退休職工舉辦了隆重的祝壽會。祝壽會前,丘國新書記邀請1971-1972年來院的行政后勤、醫技、護理人員余倩平、林素莊、鐘梓川、黃愛真、蘇玉珍、甄建歡、王華玉、鄧佩英、何志玲、宋湘芝等老同志共敘,暢談奮斗歲月。自力更生是老一輩三院人的深刻記憶,秉承“邁步從頭越”的奮斗精神,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大家只有一個目標:通力協作,妥善完成工作,將醫院建設得更好。親歷了中山三院的巨大變遷,拓荒者汗水與淚水背后,是一步步將曾經的夢想,落地為打造理想醫院的歷程。正是老一輩三院人不計回報的奉獻付出,讓中山三院能夠站穩腳跟,邁上更廣闊的征途。
?
披心相付,玉蘭染得白衣香
? ? ? ?建院之初,荒廢的教育行政學院周邊是荒地與農田,僅兩棟低矮的小樓房供行政辦公室和門診之用。醫、護、技、藥、行政干部僅有80多人,在經費少、物質缺、設備匱乏的情況下,他們不僅承擔起日常的醫療工作,還共同參與了清潔掃除、種花生番薯等諸多雜務。當時的石牌崗頂遠離市中心,道路兩旁甚至沒有路燈。為了方便開展工作,職工大多住在集體宿舍里,宿舍條件差,有時候冬天也沒有熱水。往來交通不便,只有一輛22路公交車,當時學生也需要搭乘22路到附近的高校,職工們哪怕一大早就到公交車總站,但候車隊伍也已排起長龍。“我們沒有班車,醫院領導也跟我們一起擠公交車。曾經有一位老教授在22路公交車上被擠到肋骨骨折。”外科原護長黃愛真回憶道。
? ? ? ?醫務科原科長余倩平初到石牌門診部時,負責配餐和清潔掃除等工作,“我們六個人負責兩個病區,要完成派送病人餐食和清潔衛生等工作。”病房沒有熱水,就用木桶挑來熱水,運到病房供病人使用。配餐時沒有推車,只有自制的簡陋挑飯架子,他們就用兩根木棍以十字交叉相縛,綁上四根繩子,挑起蒸籠運送餐食。“病人非常體諒我們,不會對我們紅臉、大聲說話。”醫院病房邊種著幾棵茂盛的玉蘭樹,逢上玉蘭開花的時候,余倩平總是能收到病人的“禮物”。“給病人送餐,病人總會將白玉蘭花跟飯票一起放進我們的口袋。”幾朵潔白小花,純凈而沁人心脾,正如身上的工作服,質樸卻隱隱閃光。
? ? ? ?開診幾個月后,簡單的病房投入使用。醫護人員明白不能坐等幫助,遇到問題,他們不畏縮,而是發揮主動性,積極地克服困難。值班護士給病人抓藥,沒有裝藥的藥杯,他們便去其他醫院拿一些青霉素、鏈霉素的瓶子,清理干凈后用來裝藥。時任內科護長的蘇玉珍感慨人手短缺,大家什么工作都要做,“有一年大年初一,配餐員放假了,沒有人給病人送早餐,我就自己去飯堂,給病人拿飯、送餐。”
? ? ? ?總務科原主任科員林素莊回憶與她同一批到三院的有七個人,第一件工作就是勞動了十幾天,將通到太平間的泥路修理平整。后來,林素莊被安排做倉庫管理員,“倉庫沒有工人,包括我在內只有兩個工作人員,我們需要采購物品、配貨、送貨、清點物品。采購蜂窩煤,我們兩個人就拉著車去附近的店一點點搬回來,一天內要搬運一噸煤回醫院。”見證中山三院從低矮的平房發展為如今的高樓幢幢,林素莊非常感慨,“剛來的時候,覺得三院非常偏遠。但一群人目標一致,奮力前行,在這遠離市區的地方就像一家人一樣,關系很融洽。看著它從小小的門診部發展到四個院區,醫療設備不斷更新,醫療實力也不斷增強,我覺得很欣慰。”
?
樂于奉獻,醫護齊心謀發展
? ? ? ?面對簡陋的環境和短缺的人員,剛到三院工作的內科護士蘇玉珍對于醫院的發展并沒有信心,甚至一度寄希望于上級單位可以增派人員幫忙,然而來支援的人只是寥寥。“我們內科甚至從其他單位抽調了幾個完全沒接觸過護理的男生來幫忙。他們不懂護理,覺得很痛苦,但我們也很難為,人手不足,不可能不給他安排工作。”但在這樣的環境里,大家齊心面對,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針對診療常規和護理常規,制定詳細制度,安排護士統一學習和培訓,了解每一種病例如何護理。
? ? ? ?醫院設立外科病房時,口腔科技師鐘梓川印象深刻,“那時候我還是工人,跟著外科黃愛真護長等人一起布置病房。我們用推車運送病床搬到病房,再一張張擺放好。我們工人除了給病人配餐,也幫忙打掃衛生、運送尸體。黃愛真護長在我們工人忙時,幫忙給病人送飯,也不會有怨言。”外科病房最初配備了六名護士,大多沒有在外科的工作經驗,甚至有護士此前從未接觸過護理工作。黃愛真回憶說,“陳其勛醫生還跟人打趣過,當年他見到幾個沒經驗的護士湊出一個病房,還心想:這樣的護理條件和水準,能不出事就萬幸了。”臨時組建的護士團隊拿著外科手術守則,不懂就問,不會就學,迅速成長為技術嫻熟的救死扶傷小分隊。人手不足,護士經常要連值兩個夜班,從晚上六點一直工作到早上八點。夜班護士有時實在困乏,就在上半夜將工作安排好,在沒有重癥病人需要陪護的情況下,才能在折疊床上短暫地休息一兩個小時,凌晨又繼續下半夜的值班工作。在連軸轉的高強度下,也沒有護士想著逃避夜班,反而在有護士生病,不能值班的情況下,總是有其他人主動來幫忙頂替她當天的夜班。
? ? ? ?感染科護師何志玲饒有興味地解釋科室值夜班的兩大特色。“我們感染科值夜班,上半夜是由醫生值班,半夜一點之后就由護士值下半夜的班,遇到解決不了的情況,我們護士再喊醒醫生來處理。我們科室另一個特色就是‘切田雞’,值夜班的時候,護士們每晚都用一口大鋁鍋熬田雞草、雞骨草煲成的中藥,第二天分發給病人。”
? ? ? ?回憶起在中藥房工作的經歷,再對比而今開闊明朗的中藥房以及各種中成藥制劑,中藥房藥師王華玉很是感慨,從前中藥房是跟西藥房在同一區域工作的。有時病人多,藥師忙,甚至連秤都不夠用,藥師們就憑經驗來抓取藥品分量。“當年藥房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科室醫生有時還直接到中藥房給病人抓藥,人員比較雜亂。因為我們一直跟病人們保持了良好的醫患關系,即使偶有出錯,病人能夠體諒我們。”中藥房在二樓,藥庫在地下室,沒有運輸電梯,運送藥材本非藥師分內工作,但藥師也相互協作,主動搬運藥材。
? ? ? ?“醫護工一條龍”是老一輩三院人的記憶。鄧佩英在急診治療科工作時,身為護士卻兼多職,“當時不僅需要完成照顧病人、抓藥等常規工作,在急診室及病房逝世的病人,我們護士和醫生都要自己將尸體搬運到停尸房。”宋湘芝感慨于大家的毫無隔閡和互幫互助,“麻疹病人出疹之后,很難找到血管,但因為我曾在兒科實習,比較有經驗,遇到麻疹患兒,也很快就能給小孩打好針。急診患兒轉到感染科病房后,感染科護士沒辦法給患兒打針,就到急診科找我幫忙。”
?
逐夢自強,攜手三院共成長
? ? ? ?醫院的發展,需要加強人才培養,發揮每個職工學習新技術和創新達標的積極性。職工助推三院發展,他們也在三院謀求更廣闊的發展平臺。在病房工作了幾年,余倩平和鐘梓川都說自己很遺憾沒有念過大學。后來條件允許,余倩平報考了廣州中醫學院(現廣州中醫藥大學),“我本來因為專業不對口不能報考,但當時的人事科科長李玉平非常支持我們年輕人多學習,給我開了證明,讓我有機會去報考。”兼顧家庭和工作,余倩平利用業余時間完成了五年的學業。之后,余倩平到了當時的醫教處工作,“當年的醫教處涉及醫療、教學、科研等業務,科室成員在防震棚的一間房里辦公,互相協助,飽含工作激情,努力為醫院發展貢獻力量。”
? ? ? ?提到從工人成為口腔科技師的經歷,鐘梓川感慨萬分,“非常感謝黃愛真護長推薦我去口腔科工作。感謝口腔科李幸寬主任把我送到一院進修,學習做鑲牙。我后來又在中山醫學院念完了大專。在口腔科工作多年,醫院的很多職工都找過我做過鑲牙,非常感謝三院讓我可以有機會掌握一門技術,我才能夠轉型,有更好的職業發展。看著三院從荒涼之地,從無到有地發展壯大,作為其中的一份子,我感到非常驕傲。”
? ? ? ?總務科高級技工甄建歡最初在廚房工作,有時他會幫忙修理擴音器一些簡單的電子設備。臨床科室聽聞他懂修理,就找他幫忙修理一些醫療設備,“科室的醫療設備出現問題、故障,醫院又缺少資金,不太可能輕易就購置新的機器,需要幫忙維護修理。我經常幫大家修理,在各科室也建立了良好的口碑。”甄建歡笑道,“后來古財然院長等領導專門找我談話,希望我可以做設備的維修工作。”就這樣,甄建歡從義務的“修理工”,成了專門“醫治”醫療設備的“醫生”。“張嗣汶醫生的超聲波室搬來三院后,我還長期負責超聲波室設備的維護。”為了更加了解醫療器械的標準,甄建歡曾被派去汕頭的超聲波工廠進修三個月,學習儀器的調試和定標。“隨著醫院的發展,我們的醫療設備也逐漸多樣,設備的管理制度也逐漸完善。”甄建歡說最初三院條件惡劣,一些人尋著機會離開了,但有更多人留下來,為三院的建設不輟付出。
?
上下齊心,櫛風沐雨勇向前
? ? ? ?建院早期,三院醫療條件甚至不如衛生院,要如何才能夠吸引病人來院?三院人便以良好的服務態度、優質的服務質量和醫療技術水平來凸顯自己的實力。“當時冼村的一個生產隊長患胰腺癌后,專門到三院看病。他為什么舍大醫院而不去?因為我們三院醫生的負責任是出了名的,而且三院的醫生也大多來自中山醫學院,醫療水平有保障。”黃愛真說。在簡陋的條件下,醫生們給這位病人實施了手術,從早晨七點到半夜三點才結束,手術持續了21個小時。“我們條件不如人,就要靠爭取完成一些大手術來宣傳我們。”
? ? ? ?“醫德至上、博積精勤”,醫德為首,這也是三院醫務工作者的行動準則。曾經一個從農村來的內科病人,心臟有問題,但病人因沒錢看病,堅持要離開,對醫生說:“我連吃飯的錢都沒有,我怎么能夠留下來看病。”但是醫生擔心病人情況惡化,為了挽留病人,主動買來飯菜給病人吃。病人很感動,留在醫院接受了治療。醫生們盡責盡心的服務態度、救死扶傷的大愛精神,讓中山三院的名聲愈發響亮。
? ? ?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從院領導到基層醫護人員,無私奉獻的老一輩三院人,為了同一個目標迎難而上。敢創奇跡的拼搏精神推動中山三院闖過一道道關卡,實現跨越式發展。“為了有穩定的病人來源,醫護人員經常跟著院長去聯系拜訪各大高校、各科研機構的領導和有關部門,希望他們能夠跟三院建立醫療合作關系。顏光美院長在任時,還帶著班子成員聯系其他縣市的醫院,摸底了解哪里缺少優質的醫療,希望建立起醫療合作關系。”黃愛真感慨,“困難很多,但方法總比問題多。沒有當初的堅持就沒有今天的三院。我們把過去的經歷跟現在的醫生、護士說,他們都不相信我們曾經有過這么艱難的歲月。”
? ? ? ?平凡孕育偉大,執著鑄就輝煌。老一輩三院人以初心之志,堅守夢想,奉獻出全部力量。他們勇肩重任,敢于擔當,時刻保持功有所成的志氣,為醫院建設和發展筑牢堅實“地基”。從老一輩的披荊墾荒,到新時期的逐夢發展,中山三院的精彩,才剛剛開始。
林素莊
余倩平
鐘梓川
黃愛真
蘇玉珍
甄建歡
王華玉
鄧佩英
何志玲
宋湘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