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聽老教授們講述三院往事
? ? ? ?2018年底,中山三院老教授協會組織離退休老教授開展學習交流互動。前輩們齊聚一堂,暢懷過往,我們將老教授們的口述整理記錄下來,一起來聽老教授們講述三院往事。
? ? ? ?作為在醫學教育領域從業、執教幾十年的醫者、教師,感受過風雨激蕩,也目睹過雨后彩虹。長篇短語皆蘊情,親歷醫療衛生事業巨變的洪流,前輩們感慨萬千。
?
創業,是激昂熱血與迎難而上的拼搏
? ? ? 中山三院的舊址是間已荒廢多年的教育行政學院。護理部主管護師鄭志貞回憶說,“六十年代后期,中山醫學院不少職工住在附近。1971年,中山醫學院提出要組建石牌門診部,從中山一院、二院調撥了一批醫護人員和行政干部,投入到新醫院的建設中。”
鄭志貞
? ? ? 外科醫生謝扶華得知創建門診部,并要調人來此工作后,和一些同事提早來“踩點”看看情況,很多人被超出預期的荒涼驚得原路折返。“同事騎車到石牌口,看到遠處如野草堆一樣荒蕪,立刻掉頭騎車回去了。” 精神科副教授黃鐸香曾在開院前到石牌崗頂“看地皮”,他回憶說,“來到這附近,就看到有標識牌,依稀是寫著暨南大學某某系,所以這片地當時是暨南大學在使用。”(注:1965年,暨南大學向中山醫學院移交經濟系全部房舍)
謝扶華
? ? ? 石牌門診部開業后,僅有兩間教學樓,一間辦公室和幾間宿舍樓,其余都是荒草地、魚塘,檢驗科副主任技師黃桂芬回憶新職工們來到三院,先將一大片雜草地鏟除干凈,種上花生。“本是為了改善生活而種起番薯、花生,不料卻總是招來老鼠偷吃。”
? ? ? ?“初到三院聽的第一個報告讓我印象深刻。那是在星期三上午,余步云教授匯報在美國進修學習的體會,我收獲頗豐,”提起過往,精神科陳永平副主任醫師不無感慨,“八十年代的三院,環境依舊簡陋。門診的地面是老舊的紅階磚,遇到下雨天,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我們經常需要在樓內擺上很多水桶。但在這樣艱苦的環境里,三院人夜以繼日地開展臨床工作。無數個夜晚,多少三院人曾匆匆趕上22路末班公交車回到市區照顧家庭。老一輩人艱苦奮斗的過往是年輕一代無法想象的。”
陳永平
? ? ? 胸外科醫生麥惠成在1993年來到三院工作,“囿于人力、物力條件,三院當時有許多診斷仍無法深入開展。盡管如此,許錦世教授等前輩還是努力地開展專業方面的探索,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務。”
麥惠成
? ? ? 何政賢教授回憶,最初三院的內兒科是在一起的,直到1981年底,兒科病房建成,內兒科病區分家。“因為不少醫生此前都是在基層醫院工作,掌握的醫療技術比較少。但在各方的指導和幫助下,從搶救脫水病人、治療新生兒黃疸,再到開展骨穿、胸穿、腰穿等,我們逐漸掌握了更多的治療手段和技術。”借著“創三甲”的強勁東風,兒科在硬件和軟件上都得到長足發展,醫療技術不斷更新,醫護質量不斷提高。“三甲評審時,我們科室各項指標均達到三甲要求,得到一致好評,評審專家都沒有料到我們科室可以熟練掌握如此多項醫療技術。”創業的最初階段,三院全體職工都卯足了勁頭,盡管醫院名不見經傳,缺少社會影響力,病人來源受到限制,但全體職工都秉承著全心全意服務病人的精神,使每一位患者都可以得到滿意的治療,竭盡所能為醫院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
何政賢
? ? ? “從幾間平房到門診大樓、綜合樓,從破爛小舊的課室、實驗室到現代化的課室、實驗室,從白手起家走到今天,醫院不僅在硬件設施上有了極大發展,在學科建設方面也有極大突破,在引入并以肝病為發展龍頭后,相關的一系列學科均有了飛躍發展。”醫院黨委原書記王榮新慨嘆道:“改革開放40年,我們是見證者、經歷者,我們又是改革者、勞動者。中山三院在這四十年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三院的發展史也恰是改革開放發展史的一個縮影。”
?
創業,是無限可能與不可預知的挑戰
? ? ? 開院之初,檢驗室隨之成立。初時只有兩名技術人員,兩間不足40平方米的小房間,儀器設備都是兄弟單位淘汰下來的,一臺單目顯微鏡,一臺581G光電比色計,1臺離心機和一些玻璃器皿試劑,僅能開展三大常規檢查和基本的肝功能檢驗及配血工作。黃桂芬是借調到中山三院工作的,“在異常困難的情況下,我們還是堅持把檢驗科開展起來了,靠的是我們三院人自強不息奮斗的精神。1979年,許錦世教授開展心血管手術時,我們科室就是安排我去配合完成工作。”
? ? ? 1981年,檢驗室改為檢驗科,檢驗范圍逐漸擴大,新技術、新業務、新項目不斷應用于臨床。在完成自身臨床任務的同時,科室配合有關單位、科室完成了多項科研任務,并提供了大量實驗數據資料。“柯麟院長重病時,也是安排我們三院的檢驗科去配合完成檢驗工作。”起步條件艱苦,但學校、醫院領導關心重視,成員發憤圖強,科室的發展飛快且穩健。“在國內三甲醫院的質量控制方面,我們科室不僅排在前列,還曾經獲獎。當時省內其他醫院的醫生開玩笑說三院的檢驗科雖然自動化程度不如人,但結果可信度程度是很高的。”黃桂芬慨道,從落后的、技術單純的境況一路走來,多少艱辛都付之笑談中。
?
?
黃桂芬
?
? ? ? 1972年,醫院成立了超聲波室,是廣東省最早開展超聲醫學的單位之一。超聲科副教授張嗣汶不僅是醫院超聲波室的“元老級”人物,更是國內超聲醫學的先驅,曾獲得中國超聲醫學工程學會頒發的“超聲醫學先驅獎”。從事超聲波專業的經過,是一條坎坷的摸索之路。“1959年全國大興超聲波運動,我在北京協和醫院工作,醫院成立一個五人攻關小組,我擔任組長。雖然開展超聲波運動,但其實超聲波如何診斷、治病,鮮有人知。我們一點點地開始探索,做動物實驗,參加尸體解剖,參與手術,到傳染病醫院的黃疸病區去檢查病人,才逐漸懂得超聲波如何完成疾病診斷與治療。最初我們使用的是一種叫A超的儀器。A超也被叫做猜聲波,因為我們醫護人員只能依據顯示屏上一條線的波動來辨別得出數據。”
? ? ? 三院的超聲波室最初分配了兩位醫生,其中一位醫生覺得醫院條件太差沒有來,張嗣汶來到后幾乎要大呼上當,“石牌門診部甚至沒有超聲波儀器,反而是我自己帶來了兩臺破舊的超聲波機器。將兩臺機器送去汕頭修好后,醫院才有了超聲波機器。”由于當時病人使用紗布塊擦拭油漬,每天下班后,張嗣汶要親自清洗、晾曬一大盆紗布,第二天一大早再把紗布收好備用。
?
張嗣汶
?
? ? ? 身兼醫生、技術員、工人等多個職務,張嗣汶不僅承擔起繁重的臨床工作,還需承擔起教學、科研任務。從1971年開始,醫院承擔了本科(包括全英班)、進修生及留學生等多層次的教學任務,不僅在1973年舉辦廣東省第一個超聲技術學習班,更在1975年率先在學院診斷學基礎課程中開設超聲診斷學教程。“我們第一個學習班是給七個越南留學生開設的,畫圖、拍照、沖印照片制作成圖片教材,自制幻燈片,編寫講義,都是我一個人完成的。”張嗣汶不僅參與編寫中山醫學院《診斷學》教材的工作,更與其他科室、學院展開多次合作,如與傳染科合作編寫《傳染性肝炎》教材;與公共衛生學院合作,上山下鄉開展肝吸蟲、鉛中毒等調研工作等。“我們配合其他科室、院系完成工作,下鄉時條件惡劣,晚上就鋪一點稻草睡在地上,白天繼續工作。”看著超聲科從一個人發展到一百多人的規模,張嗣汶感慨改革開放帶來的科室飛躍發展,軟硬件建設卓有成效,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中發揮著愈發重要的作用。
?
創業,是最好時代和緊握的發展契機
? ? ? 在改革開放席卷全國的浪潮中,三院人數度勇立潮頭,做時代的先行者,他們深知,社會發展提供了機會,誰抓住機會,誰就贏得未來。
? ? ? 精神科,一個從不被理解、不被接納發展成為在社會上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科室。1983年3月,中山三院成立精神科門診,并創建國內第二個、省內第一個綜合醫院心理咨詢室。不足20平方米的辦公場所,2張辦公桌,6張木凳。工作條件艱苦,不僅限于物質條件的缺乏,更重要的是大眾對心理咨詢工作的內涵和性質缺乏根本了解,絕大多數人不理解“心理咨詢”是什么,更不相信“心理咨詢”是可以治病的。
? ? ? 門診開設的第一年,到精神科就診的病人不過百余例,黃鐸香調侃說是“經常是一天里4位醫生就只面對著五六個位病人”。在綜合醫院開展心理咨詢,國內并無經驗可以借鑒,摸著石頭過河,讓心理咨詢工作能夠持續進行并得到更大的發展,科室成員做了很多嘗試:在全國性學術會議上宣讀“精神科心理咨詢100例分析”,在《黃金時代》、《家庭醫生》等報刊上宣傳心理衛生知識,一步步引起社會公眾對于心理健康的重視,提高社會公眾的認識。“剛開始面對公眾做心理咨詢的推廣宣傳,我們也曾經非常擔心我們在臺上滔滔不絕,而臺下的人卻沒有任何反應。”心理咨詢室引起國內外重視,美國《紐約時報》《芝加哥論壇報》、國內中央電視臺、《羊城晚報》等都對科室的心理咨詢工作進行專訪和大篇幅報道。第二年,科室心理咨詢病例已呈現幾何數量級的增長,醫療隊伍也隨之擴大。隨著發展的需要,科室易名為精神心理科,擴大到四個病區,在短短三十余年里為省內各大醫院輸送了大批精神心理科學術和醫療骨干。
?
?
黃鐸香
?
? ? ? 2000年,中山三院成立了不孕不育與性醫學專科門診,是國內為數不多的不孕不育與性學科門診之一。2005年,原不育與性醫學科主任張濱率先在中山大學北校園面向醫學專業生開設《性醫學》課程。長久以來被列為輿論禁忌、“難登大雅之堂”的話題被帶入課堂公開探討,課程引發一時轟動。“中國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吳伯雄參訪中山大學做演講時,一開場便提到這門課,他說中山大學很勇敢,開設了這門課程。”因課程火爆,張濱又在南校園開設《性與生殖健康》公選課程。這兩門公選課不僅被評為中山大學精品課程,還被評為廣東省精品課程。談起開設課程的初衷,張濱直言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幫助大學生身體心理健康成長。“醫生職責是治病救人,而我們作為大學附屬醫院的醫生,教育任務是責無旁貸的。在教學方面,我覺得應該考慮三方面,一是要如何在品格方面培養學生,對他們在品格方面有所幫助。二是結合專業,如何提高學生的醫療技術水平。三是如何讓學生健康、完整地度過大學生涯。父母既然把孩子交到大學和我們手上,我們理所應當有責任把孩子健康地培養成才,為社會做出貢獻。”
?
張濱
?
創業,是優秀傳承和大醫精誠的擔當
? ? ? 參觀“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后,醫院黨委原書記王榮新回憶改革開放之初,時間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錢的標語歷歷在目。“展覽上陳列了許多物品變遷的歷史,從大哥大到智能手機,從小小的黑白電視機到液晶電視,從加工廠到現代化工廠。這40年來,廣東省創造了深圳速度,也為全國創造了許多廣東經驗。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張胡錦濤同志在非典期間接見醫務人員的照片。整個展覽,只有一張照片是講述2003年抗非戰斗的。那一年,胡錦濤同志、溫家寶同志先后接見了我們醫務工作者,對我們說了很多鼓勵的話語。”
?
我院黨委原書記王榮新
?
? ? ? ?2003年SARS病毒的陰影驟然而至,三院人發揮“大醫精誠”的擔當,積極救治病人。“在抗擊非典的戰役中,醫院派出專家宣傳阻斷非典傳播和治療非典的經驗,并推廣到全省乃至全國。第一份非典調查報告就是由我們醫院完成的,后來也被用于指導北京抗擊非典的運動。非典之后,全國各地在吸收了經驗教訓后,建立了防御應急機制,對日后對付防御重大事件發揮重要的榜樣作用。”在“抗非”戰斗中,醫院感染科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教學方面,感染科經驗也非常豐富。王榮新指出,“醫學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富有更重要的教育內涵。醫院的教學能夠連續多年被評為學校的特等獎以及一等獎,在全國技能考核大賽中屢屢有所斬獲,醫院的一批老專家、老教授、老教學督導員都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
余步云教授(左)與徐廣坤教授
?
? ? ? ?余步云教授強調中山三院能有今天的發展,重要的是三院人在困難面對不低頭,沖鋒在前的精神。“建院以來,各級領導都重視對大家的教育,培育三院人的思想和精神。今后我們也要堅持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現在年輕一代都是比較享福的,所以我們更要堅持教育,讓年輕一代有好的思想,才能夠堅持改革開放創新,爭取進一步的發展。”梁錦華教授強調培養人對于三院的發展、國家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德育教育尤為重要,“我們的教學一定要為人民服務,為國家富強服務。”?
?
梁錦華教授
?
? ?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中山三院各項事業也蓬勃發展起來。六運會催生新天河,昔日城郊荒地成為新廣州發展的璀璨明珠,全體三院人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探索,打造并一點點擦亮了醫院的招牌。如今,中山三院早已邁入飛躍發展階段, “一體兩翼、三城四院”發展格局已經形成。
? ? ? 從名不見經傳的石牌門診部成長到今日的大型綜合性醫院,就醫環境、醫療技術、服務質量、政策制度的每一次進步發展,不僅見證了國內醫療行業的時代巨變,更折射出中山三院致力于保障百姓健康的點滴努力。大風起于青蘋之末,厚積而勃發。新時期,中山三院將繼續堅持進取和勇于擔當,披荊斬棘,鑄夢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