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篤學敦行 惟堅韌者始能遂其志

發布人:高級管理員 發布日期:2019-07-12

回顧九十多年的人生路,梁錦華教授慨嘆是崎嶇曲折,但他從未因此彷徨,而是始終踐行本分做人、實在做事的理念,艱苦奮斗,投身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為中山三院的建設及血液內科的發展作出貢獻。這位忠誠的老共產黨員多年來不嘩眾取寵,踏出付出,是三院人心中是有口皆碑的好領導,更是令病人滿意、同行敬佩的好醫生。梁錦華教授直言自己的人生觀其實很簡單,“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無國就無家,要把學到的技術服務祖國和人民,努力振興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哪怕犧牲自己的利益和生命。”

?

年少困頓,不改赤子之心

1927年,梁錦華在香港出生,幼時家境優越,但太平洋戰爭摧毀了他的家庭。遭遇重大變故,失去經濟支柱的梁錦華,在十五歲就離開中學課堂,自謀生計,到絲綢公司、中華印刷廠當雜工。工作苦、臟、累不說,稍有不如意便要挨罵。后來經友人介紹,梁錦華到香港養和醫院藥房工作。最初他負責清洗藥瓶,將配好的藥品送到病房。當時藥房需要將醫生開的英文藥方謄抄一份留底,懂英文的抄寫員不多,自小接受良好英文教育的梁錦華主動請纓抄寫藥方。完成得準確又高效,他便被安排到藥房專門謄抄藥方,繁忙時還幫藥劑員研磨、打包藥品。一有空閑時間,梁錦華就對著藥架上的藥物進行學習,英文基礎好,很快他便認識了常用藥品的名稱、書寫、作用和擺放的位置。下班后,他還主動拿著舊藥方進行配藥練習,逐漸掌握看藥方及配藥的技能。對配藥工作愈發嫻熟,梁錦華通過考核成了助理藥劑員。

年輕的梁錦華受到領導關注,剛好檢驗室人手短缺,醫院領導便安排他一邊工作,一邊到檢驗室學習檢驗。“對于檢驗,我完全是一竅不通,只能利用空閑或下班時間自學,看書或看標本,反復地練習。”幾個月后,梁錦華便能獨立開展檢驗工作。一身兼兩職,上午在藥房工作,下午在檢驗室上班,每月收入頗豐,有港幣三百元,但梁錦華并不甘于當個技術員,他存起了大部分的工資,希望有機會繼續讀書,謀劃更長遠的發展。“我知道自己不能放棄讀書的機會,我日后是要當醫生的,前途無限的。”其間,梁錦華曾跟醫院協商,半工半讀過一年,白天上學,放學后到醫院工作。然而路途的奔波、工作的壓力讓他無法完全投入到學習中。抗戰勝利后,眼看時機已到,梁錦華向醫院遞交了離職書,北上廣州讀書。

第一次來到廣州,梁錦華借宿在同學家中,無意中看到華英中學的招生訊息。“我報名參加入學考試時也不知道學校在哪,直到開學前,我才知道這是一間在佛山的寄宿中學。”就這樣,他帶著簡單的行李,跟著老師坐上火車到了佛山。積蓄不多,所幸梁錦華在暑假都找到暑期工作,積攢了學費與生活費。

高中畢業前,梁錦華獲得英國教會助學金的資助,于1948年順利進入嶺南大學求學。“這份資助要求我畢業后回教會開辦的循道醫院(現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服務十年。1952年,助學金由于一些原因終止了。我后來靠著人民助學金完成了學業。”

1954年,即將大學畢業的梁錦華已做好去北方工作的思想準備,但跟同學去禮堂聽分配結果時,卻聽到自己可以留校工作了。歷經坎坷,生活的幾分悲情色彩不改梁錦華對生活的感恩之心。“畢業典禮那天晚上,我內心十分興奮,又回想起十多年來的艱苦,悲喜交集,忍不住哭出聲。這一路,我得到了太多人的鼓勵和幫助,我才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成為一名醫生。”


“不管在哪里,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有成就”

大學畢業后,梁錦華在中山一院任內科醫生。他十分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每天都在病房工作十多個小時,不知疲倦,主動爭取學習機會,刻苦鉆研業務。很快,梁錦華就被委任內科秘書和政治學習組長,成為科內的骨干人物之一。

1966年,在和太太商量后,梁錦華積極響應“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號召,主動報名下鄉安家落戶。“我曾經反復學習白求恩的事跡,備受感動,希望能夠向他學習。我就在艱苦的環境中長大,下鄉生活也并不算什么苦事。我相信不管在哪里,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有成就。當時學院、醫院領導還來見了我,在午間廣播表揚我的行動。”

梁錦華與一名眼科醫生、一名護士被安排到中山坦洲公社安家落戶,幫助當地建設新的衛生院。當地毗鄰澳門,交通不便,經濟及醫療條件差,農民生病大都申請到澳門治療,到衛生院看病的人寥寥無幾。一次,梁錦華接到一位病因診斷不明的重病人,“那個病人發高熱,神智呆滯,檢查發現身上皮膚多處有出血斑。隨后,幾位病癥相似的病人也陸續被送到衛生院。”依靠豐富的從醫經驗,梁錦華確診病人為腦膜炎并積極組織搶救,并迅速上報上級單位,早做準備,及時阻止了因疾病造成的大規模損失。經此一役,衛生院贏得當地群眾的信任。在救治病人的忙碌工作中,梁錦華的敬業精神及醫療技術得到領導及群眾的高度肯定。1968年,廣州召開全省先進分子大會,梁錦華的事跡被采訪、刊登在《南方日報》上,還被評選為全省知識分子為工農服務的先進分子,在大會發言及到多個單位做事跡介紹。

1970年,梁錦華和一批青年醫生因表現優秀被調回中山醫學院工作。隨后,梁錦華響應組織號召,前往中山三院的前身——石牌門診部承擔醫療工作。“條件非常有限,但我有過多次在逆境中創業的經驗,有信心帶領隊伍把中山三院建設好。”

建院之初,梁錦華重視把好服務和醫療質量關,重點抓急診室工作,要求醫護人員早、午、晚都必須巡視急診及留察病人,了解病人的診斷和處理的情況。不論白天黑夜,隨叫隨到,全無怨言,他帶領著全體醫護人員治好了不少疑難病及危重病人。醫院在群眾中樹立了威信,彰顯了醫療實力,吸引了越來越多到醫院看病的人。


飲水思源,不忘前人奮斗史

1992年到1995年的創三甲”階段,是中山三院最令人矚目的發展時期。雖然在1973年,石牌門診部改為中山醫學院附屬第三醫院,但醫療條件和設備仍然異常簡陋,甚至不如一間公社醫院。“創三甲”中一項項實打實的硬指標,是每一家醫院必須攀登的臺階,對三院而言似乎更是難以逾越的高峰,但全院上下都拿出滿分的創造熱情和干勁,齊心協力啃下了這塊“硬骨頭”,成功把不可能變成了現實。

提起中山三院的建設過程,梁錦華教授非常激動,“從石牌門診部的開辦,到成功‘創三甲’,三院還經歷過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就是在‘創三甲’前,三院人群策群力建設出一間醫院的過程。沒有建成醫院,我們又從何談創建三甲醫院呢?”

八十年代初期,醫院建設的任務迫在眉睫,黨政領導班子明白必須要依靠自身搞好建設發展,改變落后現狀。利用緊張的資金,醫院開始簡單的基礎設施建設。“在一次全院職工大會上,當時的羅章炎院長號召大家積極提意見,希望大家發動全部力量來改善三院的基礎設施。”在聽取職工意見后,黨政領導班子幾經討論,取得共識,籌劃利用醫院的土地資源,以“土地合作”的方式,建設新的醫院大樓。

項目的開展并非一帆風順,由于條件不成熟,合作項目遭遇一連串意外,暫時擱淺。直到1991年,經過多方接觸、談判后,醫院才重新啟動開發建造新的病房大樓和門診大樓的工程。19937月,住院大樓落成并投入試用,臨床各科病區(除傳染病科外)遷入新大樓。1995年,13層門診大樓竣工,臨床科室門診、行政辦公室、圖書館、病案室、統計室遷入大樓。梁錦華教授感慨道:建造醫院大樓的過程,說起來簡單,實際上相當曲折,是眾多人的無私付出和努力才換來的。因為邁出了這第一步,醫院才有條件提出創建三甲醫院。在三院的歷史上,籌建醫院大樓的過程不應該被忽略。中山三院是一間很特殊的醫院,擁有非常值得回顧的歷史。希望年輕一代可以了解醫院奮斗的歷史,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今天。”梁錦華教授慨嘆歷史不該被遺忘,曾經為三院發展胼手胝足做出貢獻的人,都應該在三院的歷史簿上有姓名。”


天下無難事,只怕心不堅

內科及其各專業的創業史,可以說是中山三院不斷發展的一個縮影。建院之初,梁錦華任內兒科主任,“當時我是院內為數不多的主治醫生,把好科室的業務關,壓力很大。但我們多年來都兢兢業業,順利治好了各類病人,沒有發生重大醫療差錯和事故。”內科病種廣,當年三院醫生很多沒有經過專科訓練。隨著醫院發展,醫護隊伍逐步壯大,梁錦華教授意識到必須成立專科才能推動內科不斷向前發展,要把科內骨干送出去進修學習,掌握專科技術。內兒科率先組建起血液學專科,“多年來,內科一直走在醫院建設和發展的前頭,敢為其他科室先。當時內科每年都被評為醫院的先進單位。我們在1977年就籌建血液檢驗室,開展血液病的實驗檢查及血液免疫學、遺傳學的相關研究工作。

經過努力,內科逐漸按專科收治病人,并有能力開展胃鏡、腸鏡、支氣管鏡、心臟B超、人工腎、血液、內分泌專科實驗室等各專科檢查和治療。醫院從只有一個內、外、婦、兒綜合病區發展成為專科齊全的綜合性醫院,并承擔起原中山醫科大學醫療系、衛生系、口腔系、護校學生的見習及實習教學工作。

1984年,血液內科招收了第一個碩士研究生黃仁魏,這也是中山三院招收的第一個碩士研究生。梁錦華重視對年輕醫生的培養,鼓勵年輕人去進修學習新知識,關注下一代優秀學生的成長,“科室要關注培養接班人,才能有更持續的發展。年輕人出去進修,學習了新知識,接觸面更廣,對實驗室的建設、醫療技術的發展都有很大幫助。” 醫生們進修回院后,開展了覆蓋面更廣的醫療工作。1994年,血液內科進行了第一例自體骨髓移植。1995年初,科室完成了廣東省首例成人急性白血病異基因骨髓移植手術。

在中山三院工作的二十多年,梁錦華教授盡心盡力,狠抓醫院和教學建設,重視血液病專科的建設,大力開展科學研究項目。1989年,梁錦華教授主持的課題“登革熱病毒對造血系統的影響及其機理的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成為醫院首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課題。他先后發表60多篇醫學學術論文,與人合作編寫多本醫學參考書,兩項科研成果曾獲得廣東科技進步獎,歷任內科主任、內科教研室主任、血液病科主任、醫院副院長、中山醫科大學學術委員會及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血液病研究室主任、大學學報及多個醫學期刊的編輯委員等。“能在有生之年,見到三院發展得如此輝煌,我感到非常欣慰,也算是我幾十年努力工作有回報。”

梁錦華教授雖然在1992年就已退休,但直到現在,他仍心系三院和科室的發展。他培育的學生,大多在工作崗位上發揮著骨干作用,每逢教師節、春節,學生們總是專門來探望梁錦華教授,感激老師的栽培之恩。

活到老,學到老。年屆九旬的梁錦華教授沒有停止學習,他自學電腦技術,在網上查看論文、查找資料,關注學術前沿的發展狀況。“在網上查到論文和資料,我再打印出來慢慢看。現在我家里打印的資料堆起來也有人一般高了。”梁錦華教授笑道,伸出手示意資料壘起來的高度。閑暇時,他會到新華書店買免疫學、分子生物學方面的醫學書籍,“以前我上學的年代,沒有學過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的知識,現在有條件了,我就自己買書學習。關于腫瘤學治療的最新進展,比如PD-1,我都了解得很清楚。”

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年少的艱苦生活,沒有妨礙梁錦華對未來的自信與規劃。與之相反,他不甘落后,抓住機遇努力成長,腳踏實地地向前走,把抱怨留在過去。達觀進取,梁錦華始終以仁愛、責任、奉獻的人生坐標,書寫無悔的人生篇章。



梁錦華教授



采訪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