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行風守醫德,育專才出特色——專訪神經內科學科帶頭人胡學強教授
對學科建設進行前瞻布局與規劃,對科室發展飽含強烈責任感,神經內科學科帶頭人胡學強教授帶領著中山三院的神經內科扎實開展臨床診療工作,提高醫療水平,乘風破浪開創科室發展新局面。
?
勇向前,敢闖敢拼立功業
1995年成功創建三甲醫院后,三院開啟了新一輪“穩中求快進”沖刺與拼搏,深化改革,狠抓內涵建設。1998年,胡學強來到醫院工作,并被任命為神經內科主任,原科室主任邊連防被任命為黨支部書記。“當時不少人不理解我為什么選擇了三院,也有不少人不看好我,認為我沒有帶動科室發展的能力。”但他卻堅信科室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越是艱苦的地方,就越能夠出成績。
迎難而上,超越進取的精神在他求學時就已經顯露,碩博士期間,分別選擇在肝豆狀核變性方面、缺血性腦血管病載脂蛋白方面開展研究,博士畢業論文還獲得了1992年中華醫學會第七屆中青年學術交流大會優秀論文一等獎。博士畢業后,很快評上了“副高”職稱,但他并沒有選擇自己熟悉的方向,轉而從事“神經系統脫髓鞘病”的研究。“我希望可以做一些大家沒有接觸過的、還沒有開始做的研究。”他所在的課題組在國內率先開發了多發性硬化動物模型實驗性變態反應性腦脊髓研究。2002年,“多發性硬化的臨床和實驗系列研究”獲得了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對醫療、學術視野的執著探索和追求,驅使著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奔馳,胡學強笑稱自己曾經屬于“科研處的標桿”,拿下了各類課題、項目。由于工作出色,他在1996年被破格晉升“正高”職稱,也是在這一年,他獲得了廣東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廣東省優秀中青年專家”稱號,并開始擔任廣東省政協委員,踴躍參與衛生醫療系統方面的視察研究,發揮醫學專家、教授的重要作用。“我既然已經拿到醫學博士學位,又順利成為一名醫生,那我更應該用自己的醫療技術為黨和國家工作,貢獻力量。”
?
立潮頭,穩扎穩打筑基礎?
1998年,胡學強教授被任命為神經內科主任、康復科主任。當時的神經內科被戲稱為“七桿槍鬧革命”:七位醫生,十四張床,與皮膚科、中醫科共用一個病區。
空間有限,床位有限,收治的病人數量也很有限,胡學強教授跟病區護士長商量起利用走廊的空間多加病床。但問題也隨之產生,一邊是緊缺的病床數量,一邊是病人們對住院條件差的抱怨。醫院完成部分病房樓的裝修工作后,中醫科、皮膚科兩個科室從共用的病區搬走,原有病區全部劃歸給神經內科,科室病床數量增加到39張。
考慮到病人來看診不僅看重醫生的醫療技術和質量,還會關注就醫環境,胡學強教授向醫院提出了病區裝修的計劃,雖然幾經波折,裝修計劃暫多次被擱淺,但他沒有放棄,最終得到了醫院的批準。科室在醫院內率先開始裝修病房,胡學強教授設計了病區裝修的草圖,還親自到病區監工,甚至連醫生辦公室使用的辦公桌、凳子,都是他與邊連防教授向醫院申請后,親自到順德樂從購置回來的。
為了盡可能地充分利用空間、提供更高的病人舒適度,病區里的內陽臺被打通,可以推倒的非承重墻統統被推倒;病區里只要是上下可以連通管道的房間,就全部裝成有洗手間的病房;上下不能通管道的,就設計成辦公場所和檢查治療的區域。醫護辦公室的墻壁上還利用有機玻璃,裝上了觀片燈。重癥監護室也建立起來,增加了一批危重病人搶救設備,如呼吸機和多臺多功能監護設備等。胡學強教授非常自豪,“有一段時間,醫院的宣傳圖經常都是使用我們神經內科病房的照片。其他科室也會參考我們醫生辦公室的裝修風格、樣式。”科室還開始在春節前掛上燈籠,貼對聯,擺上金桔樹,精心裝扮裝飾辦公室與病區。
在此基礎上,醫院又將原腦外科病區的空間劃歸了神經內科,神經內科的床位增加到六十余張。科室的醫療水平、科研和教學能力逐漸提升。科室還率先啟用了電子病歷,“當時科室的李尚文醫生由于身體原因,不能承擔長時間、高負荷工作。但他是電腦發燒友,考慮到科室的發展,我就建議他幫忙發展科室的電子病歷系統。”神經內科在醫院里最早開始使用簡單的電子病歷,為就診病患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務。
?
走出去,開拓探索謀新篇
2004年,胡學強教授開始擔任廣東省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主委。擔任主委的第一年,他便提出要為廣東省從醫從教數十年的離退休專家舉辦慶祝活動,并全程策劃、組織了“廣東省神經病學界老中青專家學術交流暨聯誼會”,同時,為發揮醫學會老專家集中的優勢,還首開先河成立“廣東省醫學會神經科疾病會診中心”。聯誼會不僅促進了廣東省老中青專家的學術交流和身心和諧,還切實服務了民眾。
“舉辦第一屆老中青專家學術交流聯誼會時,我們科室便自費花了幾萬塊給退休的劉志強醫生做了一本紀念冊,羅列他從醫從教幾十年的發表的論文和各類學術成果。”第一屆聯誼會很熱鬧,廣東業界的眾多領導、專家都參加了會議。提到召開聯誼會的想法從何而來,胡教授感慨道:“學術界是不斷發展的,而我們后來人是踩在老一輩的肩膀不斷成長、攀登的,我們絕不能忘記前輩專家做出的貢獻。”?
胡學強注重學科臨床研究進展和學術交流,也關切青年醫生的成長。他經常會利用查房的空隙,向青年醫生介紹國內學科發展的情況,鼓勵他們“走出去”,并積極推薦科室醫生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學術組織擔任職務。“科室的發展需要培養年輕人,更要激勵年輕人努力自強。三院的神經科現在雖然已經有了很大發展,但是還不夠,年輕人還要有向前沖的動力。”經年累月的扎實培養,科室多位醫生在國內神經科、免疫學、癲癇等學術組織里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科室也多次承辦全國及省級學術會議,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來科室講座,連續舉辦了11期《全國脫髓鞘疾病臨床與基礎進展研討班》,舉辦了六屆嶺南國際神經病學與神經免疫學大會。2017年又成功舉辦了首屆國家級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診斷和治療進展學習班。
“我們不能滿足于參加會議而已,我經常鼓勵他們,我們要做主持,要做學術報告,在各種學術會議上必須要聽到我們科室醫生的聲音。”胡學強教授總是專門為年輕的主治醫生爭取參會名額,因為他認為“走出去”對青年醫生的成長助益頗多,在熟悉的圈子里容易固步自封。“多參加學術會議,年輕醫生才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到外面的醫院、醫生,了解覆蓋更廣的醫學成果。在交流中感受到差距,才能更好地鞭策他們邁開追趕的步伐。”
?
樹匠心,專精深爭創一流
“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容易一事無成,一盤散沙。我們只有握緊拳頭,才能創造我們的優勢。當時全國神經科學界免疫學方面文章,我們中山三院發表的數量是高居第一的。”?胡學強教授要求自己培養的數位醫生在攻讀碩、博士學位期間都要側重開展免疫學方面的研究,?
但在專精免疫學研究的基礎上,他也非常注重科室的全面發展,“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才是春,隨著基礎研究不斷取得突破,醫學知識更新和積累的速度超出了個人的想象,神經病學覆蓋的疾病種類繁多,高度專業化的潮流勢不可擋。”籌謀、布局更長遠的發展,胡學強教授鼓勵科室醫生投入亞專科的學習研究。“科室發展需要一些有影響力的亞專科的支撐。同樣,要成為一個好醫生,也必須在神經科某一個系統的疾病治療方面做到頂尖水平。”他鼓勵引導科室的醫生投身腦血管病、癲癇、感染、重癥等神經內科的重要疾病的進修學習,在學有專精的基礎上,發展出一技之長。目前神經內科已經成立了腦血管病、神經免疫性疾病、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癲癇、認知障礙、神經危重癥、帕金森病及神經病理八個亞專科,各專科組長均是臨床能力強,科研技術突出的副教授以上的專家,開設了亞專科及專家門診,還定期組織亞專科小組會議討論學科發展。
在注重發展醫療技術的同時,胡學強教授強調中山三院作為大學的附屬醫院,不僅要完成社會給予的醫療使命,也要完成所承擔的科研重任。“醫生應該結合神經科疾病及其臨床診斷來發展科研。我們必須建設符合科室醫學特色的實驗室,讓研究生能夠有機會更早地接觸科研,奠定更扎實的基礎。我們科室彭福華教授覺得自己既然已經從事臨床工作多年,想攻讀臨床醫學博士。但我鼓勵他不能放棄科研工作,要攻讀科研型的博士學位。”此外,他對科室成員每年要完成的論文、課題的質量與數量都有嚴格的要求,以期通過科研的發展帶動醫療診斷水平的提高,提升專業影響力,更好地服務病患。
作為醫學教學單位,胡學強教授關切教學的發展,“承擔教學任務也在促進授課醫生自身的發展”,在院內或者出外授課時,他拒絕總是重復使用同一個話題,而是根據學科的進步不斷調整自己的備課狀況,這也驅使他不斷地學習,隨時更新知識儲備。在出門診和日常工作之余,他廣泛閱讀文獻,也經常勸誡青年醫生,“知識更新的速度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盡管我們不能在神經科各方面都做好最好,但是我們一定要爭取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竭盡所能做到最好。”
?
嚴行風,團結實干思發展
提到科室隊伍的建設,胡學強教授反復強調“醫德醫風是關鍵”,重視樹立科室形象,緊抓行風建設。科室主任的威信并非他人憑空賦予,而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來的。“作為科主任,一定要以身作則,嚴格約束自己,為人要正派,才能有權威,更好地團結科室的成員。”生活中,他始終踐行著自己的堅持,病區裝修時,施工隊曾提出要幫忙裝他家里的房子,被他果斷拒絕,“我們當醫生,不能因為貪圖蠅頭小利而損害了自己的聲譽。”
在與藥廠等商家接觸時,他更是狠抓行風醫風,反復跟科室醫生強調絕對不能昧著良心收回扣。“哪怕是收了一分錢,你就會因為被人抓住把柄,而不敢放開手腳做事。做一個好醫生,聲譽是非常重要的。”曾經一次他結束門診回到科室,發現科室醫生的晚餐居然是廠家購買贈予的,他立刻當面批評了他們,并且明令禁止這類事件再次發生。“一次兩次,看似數額很小,但經年累月,數額還是比較巨大的。醫德醫風的管理要防微杜漸,不能因為事情小就聽之任之。”
胡學強教授表示,科室主任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外界的信息以及誘惑,但身為科室“掌門人”,更應當公平、公正,身先士卒地為科室成員率先垂范,充分發揮主心骨的作用。科室主任除了要有過硬的業務能力,也需要有一定的社交能力,能夠權衡好科室內部成員的關系,科室與其他臨床科室、行政科室的關系,科室與其他醫院、各類學術組織和社會商業人士的關系。
科室內部的團結能夠為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而科室團結非常重要的一環就是處事公正。作為科室的管理者,站得比別人高,要看得更遠、想得更深,因而更要時刻考慮科室醫生的利益,關注他們事業的發展,要讓醫生們感受到生活的奔頭。“如今生活水平提高,年輕醫生的生活壓力都很重,作為科主任,你要想辦法把蛋糕做大,更多地為科室醫生謀福利。”在胡學強教授擔任科室主任期間,他審時度勢,結合上級政策文件,采取多種激勵手段,提高周轉率,在給病患帶來良好服務體驗的基礎上,提升科室和醫院的效益。“醫學事業的發展是環環緊密相扣的。科室周轉效率好,接觸的病種才能更多樣。作為教學單位,我們才可以在教授學生的過程中,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研究病例,以此進一步推動教學事業的發展。”
骨子里的永不服輸的要強精神,胡學強教授總是密切關注醫療事業的最新進展,熱心指導后輩醫者,希冀他們能在醫療衛生事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他強調21世紀的醫療模式迅速發展,已經從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向社會心理生物模式。新的醫療模式增添了較大的社會、心理因素的比重,“望、聞、問、切”不僅適用于疾病的治療,也適用于了解病患的家庭狀況及經濟情況。“家庭條件一般的患者,身為醫生應該在與他們溝通后,為他們考慮哪類藥物能夠更好地在他們承受范圍中發揮最大的治療藥效。”他勸誡醫生們必須要掌握心理學知識,學習與病人溝通的更高效的方式,從醫生的工作角度出發,盡可能地減少醫患矛盾的產生。“我們也會遇上一些病人,希望醫生幫他們多做檢查,如果不給他們開檢查,他們反而不安心,要沖醫生撒氣。”胡學強教授打趣道。他強調醫生要講醫德,重視溝通,充分考慮病患的意愿,緩解病人因不平衡關系產生的焦慮與緊張。
?
積跬步,行千里,中山三院的神經內科逐漸成長為以神經免疫性疾病、腦血管病、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神經變性疾病(帕金森病、認知障礙、癲癇)、神經病理及神經危重癥疾病為一體的強大的綜合學科,先后獲評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廣東省臨床重點專科、廣東省高水平臨床重點專科。目前,已建設成亞專科特色鮮明,省內一流,國內知名,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力的神經內科臨床診療中心、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