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中山大學傳染病學教研室)成立于1954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傳染病學教研室之一,1971年整體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搬遷,歷時70年,在朱師晦、彭文偉、周慶均、羅章炎、肖杰生、姚集魯等一大批專家教授共同努力下,已成為我國南方傳染病學專業重要的教學、醫療、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基地。
? ? ? ? 學科架構
? ? ? ? 感染性疾病科(簡稱感染科)緊跟醫院布局發展,形成三城四院格局,現有8個病區(其中天河院區4個區、蘿崗院區2個、粵東院區1個,肇慶院區1個),總床位數338張,門診年診治病人近40萬人次。獲得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國家感染性疾病專業新藥臨床試驗基地、熱帶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衛生部感染病專科醫師培訓基地、廣東省重點專科、廣東省病毒性肝炎醫學科研中心、廣東省傳染科質量控制中心組長單位、廣東省縣級醫院學科帶頭人培訓基地、廣東省遠程病毒性肝炎診療中心等。作為主要輸出單位,大力支持南疆(傳染病)醫學中心建設。
? ? ? ?人員結構
? ? ? 現擁有醫護人員215人,其中醫師84人,正教授20人、副教授31人;博士生導師12人,碩士生導師25人;已獲得博士學位56人,碩士學位26人。其中百人2名,中山大學名醫2名、名師3名,南粵優秀教師2名。
? ? ? ?學術帶頭人高志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肝臟病醫院副院長。現任中華預防醫學會傳染病防控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感染科醫師分會副會長,廣東省病毒性肝炎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本著“真誠、勤業、大氣、求索”的科訓,帶領學科全體同仁努力工作,精誠付出。
? ? ? ?科主任林炳亮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華預防醫學會傳染病防控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感染病分會主任委員,作為國家援塞爾維亞專家之一,曾獲塞爾維亞國家金質功勛獎章,塞爾維亞國防部“保衛國家”最高榮譽勛章。
? ? ? ? 學科地位
? ? ? ? 學科是中華預防醫學會傳染病防控分會主委單位、熱帶病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臨床重點專科、廣東省傳染病醫療質控組長單位、廣東省縣級醫院學科帶頭人培訓基地、廣東醫師協會感染病學分會等7個省級學會的主委單位。2017年底牽頭成立中南區域感染科專科聯盟,第一批成員單位71家,聯盟單位已建成遠程會診網絡,定期舉行學術交流、會議直播,極大地增強了學科在省內外的影響。
? ? ? ?醫療水平
? ? ? ? “看肝病,到三院”已為廣東病患的共識。感染科多年來積極開展重癥肝炎治療的新技術、新療法:在重肝方面,建立了乙肝肝衰竭“三重打擊”理論及“時相”學說,開展骨髓干細胞移植治療重癥肝病。2018年牽頭設立“中國慢性乙型肝炎臨床治愈(珠峰)工程項目”,推動了全國慢乙肝臨床治愈進入新的時期,使慢乙肝臨床治愈率由8%提高到30%以上。并建立了隨訪門診資料庫、血清庫和病理組織庫。牽頭的消除病毒性肝炎危害行動星火項目已在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鎮、海南省儋州市啟動,提供全民免費篩查、首針接種、首診服務等肝病防治全程一條龍服務,為各地提供可借鑒推廣的“大規模人群普查、患者普治”新模式和好經驗。近年來注重亞專科的發展,感染發熱、脂肪肝、門脈高壓等已初具規模。
? ? ? ?科研工作
? ? ? ?近5年來,學科獲得68項基金資助(省級以上),基金總額近4450余萬元,獲得廳局級以上成果2項;公開發表SCI論文97篇,其中包括Lancet Oncology 1篇、Hepatology 3篇。近年承擔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累計過的資助約2600萬元。在科研管理上,對所有醫生及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科技創新、確立研究方向、瞄準國際研究水平開展工作。
? ? ? ?教學成績
? ? ? ?學科是人民衛生出版社本科生統編教材第三~七版主編單位,第八~十版副主編單位。2016年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全英版統編教材《Infectious Diseases》。傳染病學課程獲得了國家線上線下結合一流本科課程及國家線上一流本科課程、國家精品課程、國家雙語示范課程、教育部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廣東省精品開放課程、國家慕課聯盟首批建設課程等榮譽,三次獲得廣東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教研室建立了教學網站,共享教學大綱和教學課件等主要教學資源。籌備多年的傳染病視聽教材即將出版,這將是我國第一套傳染病臨床影音教材,擬于國內醫學院校進行推廣。
? ? ? ?人才培養
? ? ? ?感染病學科是改革開放后國家教委批準的首批碩士(1978)及博士(1983)授予單位,1990年成為CMB國內訪問學者培訓基地。已畢業的博士研究生46人,在讀25人;已畢業的碩士研究生164人,在讀50人;培養了18名博士后,還有5人在讀。從1974年開始受衛生部委托舉辦全國傳染病學進修班,至今已舉辦了73屆,結業人員超過800人次。培養的研究生、進修生遍及全國各地,不少人都成為國內院校及友鄰醫院學科的帶頭人或技術骨干。
? ? ? ?學科展望
? ? ? ?我們有過刻骨的磨礪(非典),有過鳳凰槃涅之痛(假藥事件),風雨兼程,更凸顯了學科的凝聚力。在“新冠”的考驗中,體現了新一代感染科人的責任與擔當。未來將繼續在傳染病疑難雜癥診治、危重病人搶救方面保持領先地位,使本學科成為國內外著名的病毒性肝炎臨床診治中心。同時,加強亞臨床專科建設,完善和發展感染專業……固舊納新,與時俱進。學科的發展、人民的健康,感染病學科心無旁騖,我們將不遺余力助力健康中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