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醫療隊專家楊小媛助力察雅縣人民醫院成功救治低出生體重兒

發布人:高級管理員 發布日期:2020-06-22

病區來了1.57kg的“巴掌”寶寶

5月22日周五晚9時,中山三院援藏醫療隊員、兒科楊小媛主治醫師接到受援急電:剛收治一名產婦,自牧區來,來院途中分娩了一名體重只有1.57kg的新生兒,急需兒科會診。考慮到早產兒、低體重出生兒的并發癥及風險,擁有豐富新生兒搶救經驗的小媛醫生,即刻叫上柯桃主管護師,顧不上氣喘吁吁、頭暈等高原缺氧反應,飛奔到產房查看患兒。

出生胎齡及羊水情況不詳、在家中斷臍,了解孕母病史及患兒概況后,楊小媛迅速做出簡易胎齡評估:35周。患兒膚色紅潤,哭聲響亮,呼吸平順,生命體征尚平穩,測末梢血糖2.6mmol/l,目前急需改善血糖情況,防止低血糖引發腦病。楊小媛認為仍需觀察有無早產兒、小于胎齡及低體重出生兒的相關并發癥,留意如各器官功能發育不成熟、呼吸困難、持續低血糖、感染、喂養困難及顱內出血等風險可能。

?

傾注更多的細心和耐心

建立信任,實現零的突破。當詳細告知病情及相關風險、與家屬充分溝通之后,楊小媛了解到家屬的困難與擔憂,同時感受到他們的淳樸與善良,他們的無條件信任。與院方商討之后,院方同樣表示信任與支持,楊小媛決定:全力幫扶察雅縣人民醫院救治該名低體重出生兒。 ?

在有限的醫療條件下,楊小媛及柯桃主管護師帶領著產兒科全體醫護人員,針對最急需解決的問題——低血糖入手,從新生兒知識的培訓如保暖、生命體征監測、新生兒補液、靜脈營養及喂養的調整等,到新生兒特色護理及操作如個體化、人性化護理、暖箱及靜脈穿刺的操作等,到輸液泵及新生兒留置針等新生兒專用設備的籌集及改進。

患兒血糖波動較大,病情反復,給制定診療方案帶來了挑戰,參照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治療方案,應采用臍靜脈或中心靜脈置管的方式持續補充營養以維持血糖穩定。

然而在察雅縣,受條件限制,無法行臍靜脈或中心靜脈置管的方式補液,而且部分急需藥物短缺。1.57Kg低出生體重,加上病情需要高糖補液維持血糖,給外周靜脈穿刺的穩定性帶來了重重挑戰。

柯桃主管護師多次深夜返回病房指導重置靜脈通道、耐心指導喂養及反復觀察病情。在僅有外周靜脈的情況下,楊小媛投入了更多的細心和耐心,主動放棄周末節假日休息時間,每天早出晚歸查看患兒,根據病情教導本土醫生觀察病情、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一日復一日,患兒日漸長大,她們很是欣喜。


“巴掌”寶寶到粉嫩“小人”

6月1日,住院10天,患兒體重增長至1.8kg,按需喂養,吸吮好,生命體征平穩,血糖穩定,順利出院,楊小媛與柯桃一同指導出院后的家庭護理,并提出后續密切跟蹤隨訪。出院時,家屬向產兒科全體醫護人員獻上哈達以表感謝。近日,楊小媛隨訪了解到患兒體重增長至接近2.5kg,情況良好,叮囑家屬進行疫苗接種并定期兒童保健。

察雅縣人民醫院既往接診危重患兒,均是轉至上級醫院救治。如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科援藏專家幫助當地成功救治低出生體重兒,創造兒科幫扶的里程碑,兒科救治水平的提高,給察雅兒童健康多一分保障,同時令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援藏醫療隊伍的”傳幫帶”工作更上一個臺階,讓察雅縣人民醫院本土的大夫逐步成長起來,這種向“輸血”向“造血”的轉變,必將為當地培養出業務精湛、素質寬厚的醫療本土團隊,并促進提升其自身造血能力,逐步形成選人、育人、留人、用人的良好機制。

此次的成功救治是中山三院援藏專家工作的一個縮影。5月上旬,中山三院援藏醫療隊帶著醫療物資,揣著專業技能和飽滿熱情,來到神圣的西藏,走進“團結、友愛、敬業、奉獻”的察雅縣人民醫院。醫療隊來自內外婦兒及超聲科的7名專家都很快進入了臨床科室,一邊克服高原反應,一邊開展幫扶工作,為醫療幫扶、助力察雅人民脫貧攻堅貢獻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