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專家遠程協助,為臥床12年患者減輕病痛
11月,察雅縣人民醫院內科病房收治了一位因腹瀉入院的60歲患者,援藏專家、我院心血管內科董睿敏副主任醫師在查房時發現他因為四肢攣縮而痛苦不堪。原來,患者在12年前突發意識不清,繼而四肢活動障礙,已臥床達12年之久,雖然大小便有自知,但也經常受到排便和排尿困難的困擾。他的妻子一直在床邊協助起居飲食,共同默默地承受苦難。
如何明確病因?如何減輕病人因為肢體攣縮而帶來的疼痛?如何延緩疾病進展減輕這個家庭的負擔?董睿敏認為解決這些問題是作為援藏醫生義不容辭的責任。
但作為心血管專業的醫生,董睿敏感到自己的能力受到了專業的限制。幸好,中山三院與察雅縣人民醫院建立了遠程會診系統,通過系統可以實現實時面對面的溝通。在中山三院醫務部拓展辦協調下,信息科積極協助,醫院優先安排了這次會診要求。
中山三院神經內科王玉鴿副主任醫師、風濕免疫科廖澤濤副主任醫師參與此次會診。察雅縣人民醫院的內科同事們抱著極大的學習熱情全員參加,同時來自重慶的援藏專家羅晨和牟文燊參與現場會診。牟文燊曾從事神經科專業,他在現場為患者進行進一步神經系統體查是此次會診的重要保障。
下午2點30分還是察雅的午休時間,遠程會診室離內科病房有較遠的距離,患者臥床行動不便,于是察雅縣人民醫院的內科醫生犧牲休息時間用車床把患者運送到會診室,以保證會診專家能精確獲取患者病史和體查情況。在信息科同事的協助下,遠程會診順利進行。
通過了解病史、補充各項體格檢查,廖澤濤副主任醫師排除了風濕性疾病導致的肢體變形,王玉鴿副主任醫師提出了脊髓高位損傷的可能。根據這個思路追問病史,終于發現一個重要情況:12年前,患者正在山上放牛,突發暈厥后從山上滾落,意識不清長達3小時,在此過程中由他人發現送往醫院,患者清醒后已經出現了雙側肢體活動障礙,隨著時間延長逐漸出現肢體的變形和攣縮。患者在山上滾落過程中極有可能頸椎受損從而導致雙側肢體出現上運動神經元損傷。根據察雅的醫療條件,進一步可行頸椎CT,可考慮使用康復理療、口服藥物的方法幫助患者減輕長期廢用導致的肌痙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大數據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互聯網+醫療”。近年來,我國已將遠程醫療覆蓋所有國家級貧困縣,即使是在偏遠的藏區,人們也能通過遠程醫療獲得高質量的診療。遠程會診必將有利于新醫改提出的“實現醫療公平”,為分級診療的有效開展和“惠民醫療”提供助力。希望遠程會診平臺能為藏族同胞帶去更多更好的醫療服務,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