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科、新型光聲(超聲)影像實驗室研究團隊超聲分子影像助力無創性肝纖維化評估獲新進展

發布人:黨委宣傳科 發布日期:2022-05-20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超聲科、新型光聲(超聲)影像實驗室研究團隊針對臨床上無創評估肝纖維化面臨的挑戰,基于肝竇毛細血管化的超聲分子影像,實現肝纖維化的無創性定量評估。研究成果“Liver Fibrosis Assessment by Viewing Sinusoidal Capillarization: US Molecular Imaging versus Two-dimensional Shear-Wave Elastography in Rats”近日發表于影像學頂級期刊Radiology(IF = 11.105)。超聲科、新型光聲(超聲)影像實驗室研究團隊尹庭輝副主任醫師為論文通訊作者,繆小燕博士和沙婷婷碩士為共同第一作者。

肝纖維化是各種病因所致慢性肝損傷向肝硬化進展過程的關鍵步驟和影響慢性肝病患者預后的重要環節。早期準確評估肝纖維化,及時采取干預治療措施,對逆轉肝纖維化進程及推動慢性肝病的規范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超聲彈性成像具有無創、實時、重復性好、準確性高的優勢,已經被國內外多個指南推薦作為無創評估肝纖維化的一線手段。但超聲彈性成像評估肝纖維化仍面臨一些挑戰:其中,研究顯示超聲彈性成像評估早期肝纖維化的準確性和敏感性仍然較低;而且其檢測的肝硬度值容易受炎癥水平的影響,轉氨酶水平升高時影響結果的可靠性。因此臨床上迫切需要一種無創性檢測手段補充超聲彈性成像的不足。

超聲分子影像是分子影像學的最新分支,通過對超聲造影劑進行靶向修飾,可以在細胞或分子水平對疾病進行定性或定量評估。該研究結果表明,與二維剪切波彈性成像相比,超聲分子影像評估肝纖維化分期的準確性相當,評估早期肝纖維化的敏感性更高,且其定量測值可避免炎癥的影響,在炎癥水平升高時有利于準確評估肝纖維化,具有獨特的潛能,可作為超聲彈性成像評估肝纖維化的一種補充手段。

肝臟病學是我院傳統優勢學科群。超聲科及新型超聲(光聲)實驗室在鄭榮琴教授、任杰主任醫師、張新玲主任醫師的帶領下,長期與感染科、消化科、肝移植科、肝臟外科等相關科室緊密協作,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奠定了我院無創性評估肝纖維化的國際領先地位。此次發表的論文更是將既往的臨床研究向基礎研究拓展,為今后學科建設的縱深發展奠定了基礎。

?

image-20220520103545-1

image-20220520103545-2

研究設計示意圖

超聲分子影像與二維剪切波彈性成像在炎癥水平升高時評估肝纖維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