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系膜血管疾病

發布人:血管外科 發布日期:2021-09-04

急性腹痛:切莫忽視腸系膜血管病變

很多人都有突然腹痛的經歷,所幸多數急性腹痛是急性胃腸炎等疾病所致,經過抗炎、補液等治療可以治愈。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血管外科主任殷恒諱教授對廣大患者說:有一些急性腹痛也可能引起災難性后果,不容忽視,這就是腸系膜血管阻塞導致的腸管缺血性或淤血性病變。

下面我們來看看一個病例,一位老太太突然出現下腹部及肚臍周圍疼痛,同時有惡心、嘔吐。老人家一開始以為是一般的腸胃炎,未予就醫。1天后腹痛加重并痛蔓延至全腹,此時才去醫院看病,結果CT顯示腸系膜上動脈阻塞并大量腸管壞死,沒來得及行手術治療,數小時后因中毒性休克而不幸去世。

?

為什么腸系膜血管阻塞會引起這么嚴重的后果呢?腸系膜血管由動脈系統和靜脈系統組成,動脈系統負責向腸管供血,而靜脈系統負責將血液回收。當腸系膜上動脈因為栓塞、急性血栓形成、孤立性夾層或者動脈持續痙攣等原因導致狹窄或阻塞時,小腸會出現急性缺血,30分鐘就會出現不可逆的腸粘膜壞死,6~12 小時后即可出現腸管透壁性壞死。而腸系膜上靜脈也可以因為血栓形成導致腸管血液回流不暢,引起小腸淤血并逐漸導致腸管營養障礙和腸壞死。

以前,腸系膜血管疾病發病率低,極易誤診。但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飲食結構改變和肝病發病率的增加,急性腸系膜血管阻塞的發病率也逐年升高。

腸系膜血管阻塞有什么表現呢?通常,腸系膜上動脈阻塞起病急遽,其典型癥狀是臍周劇烈疼痛,但起病初期沒有腹部壓痛,也就是臨床所說的“癥狀與體征不相符”。疾病發展迅速,很快會因為腸壞死、腹膜炎而出現腹部壓痛和反跳痛。而腸系膜上靜脈阻塞起病緩慢,多數在前期有腹脹、納差等消化不良的癥狀,在此基礎上逐漸出現腹部脹痛和腹膜炎體征。

腸系膜血管阻塞的預后怎么樣呢?臨床統計資料顯示,腸系膜血管阻塞的病人一旦出現腸壞死,死亡率高達 50%~80%,全部小腸切除后短腸綜合征的發病率約為 20%~60%。

通過了解以上的知識,我們必須認識到無論醫生還是患者,對于突發的急性腹痛都不能掉以輕心,要警惕腸系膜血管病變。特別是具有以下危險因素的人群更應該重視:老年人、炎性腸病、腹部手術或外傷、肝硬化、房顫、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等。

腸系膜血管阻塞如何診斷和治療呢?

一旦懷疑腸系膜血管阻塞的存在,可以通過腹部增強CT檢查進行直接觀察,不僅能夠了解到血管阻塞的位置和范圍,還可以對腸管的活力做出準確判斷。

治療方面,對于腸系膜上動脈阻塞,基本原則是爭分奪秒開通阻塞的血管,根據病變的性質針對性地采用動脈切開取栓、腔內置管溶栓、支架成形等不同手術方式。對于腸系膜上靜脈血栓形成,則首先采取禁食、抗凝、擴張血管等治療措施,同時對腸管的活力進行動態觀察。無論動脈還是靜脈性阻塞,只要確定出現小腸壞死,均應該及時切除壞死腸管以控制炎癥并減少毒素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