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員風采】陳妙霞:擔心“后浪”沖得太忘我,我得護著他們

發布人:高級管理員 發布日期:2020-08-21

?

守護出征抗疫隊員

回顧參與湖北抗疫的經歷,陳妙霞最滿意的是順利完成了院領導交代的任務——隊員零感染和用護理幫助降低危重癥病人死亡率。

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時,身經百戰的陳妙霞覺得責無旁貸。從1月20日起,她就投入到醫院的疫情工作中,負責病房改造、護士培訓、人力調配、物資準備……經過兩星期的連軸轉,她和同事完成了中山三院廣州三個院區的改造。

2月8日,國務院下達“召集令”,中山三院需迅速組織133人醫療隊赴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下文稱“光谷院區”)接管重癥病區。陳妙霞請纓奔赴前線。

她申請出征的理由讓院領導心服口服:“我有前線最缺的重癥醫學護理經驗,更重要的是能夠管理好這支護理大部隊。他們以85后為主,都是做事很拼的小伙小姑娘,擔心他們沖得太快忘了自己,我要去看緊點。”在她眼里,這些年輕護士還需要守護。

2月9日夜間抵達武漢,連夜整理好所有物資后,陳妙霞第一件事是組織培訓,把關各項防護細節,醫院、駐地各項院感措施一條條抓。



任務比陳妙霞想象的還要重:病區環境設置、工作流程制定、物資保障等,她都需要跟進和參與。她說:“我們現在做得充分一些周到一些,將來隊員做起事來就會順手很多、安全很多。”

陳妙霞很重視團隊力量的充分發揮,100名護理人員來自不同的專業,很多都沒有大戰經驗,加上在陌生環境作戰,難免會感到壓力巨大。考慮到這一點,她給每個護理小組搭配有ICU護理經驗的護士,“有人帶著他們很快就會了,這也是出于對年輕護士安全的考慮。”

按照光谷院區原來的安排和防護物資分配,護士安排6小時輪一次班,但根據陳妙霞的經驗,防護服狀態下工作4個小時是最適合的,超過這個時間人體會感到很不適。她頂住壓力,堅持將本病區護士的排班改為4小時一班。“這么做,是想讓我的小姑娘小伙能夠以最好的狀態來照護好病人,長時間熬會影響工作效率。”

前線的工作壓力之大也是始料未及的,50張病床在48小時內全部收滿危重病人。“有的一來就要搶救,醫護人員沒有時間思考太多,你不知道結果會怎樣,也不知道下一個是什么狀況。”陳妙霞說,護士最大的壓力是護理病人,而她最大的壓力是保證隊伍安全。

收治第一名病人時派誰先上,陳妙霞很慎重。“務必牢守零感染底線,萬一一個人出現問題,整個隊伍都可能垮掉。最后我們還是選擇了膽大心細的老骨干打頭陣。”


護理組合拳促病人快速康復

危重癥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容易突然惡化,聽說其他病區出現死亡病例,她馬上對護理小組長說:“加強所有重癥患者的監護至關重要。”

為減少疏漏,她把護理部主任查房常規化。胃管尿管、防壓瘡跌倒、呼吸機儲備、病人活動范圍……各種細節都不放過,經常帶著幾位核心成員圍繞護理問題到病房查漏補缺,研討調整合適的護理方案。

危重癥患者大部分是老年病人,除新冠肺炎外還有很多基礎疾病。中山三院采取“多學科、個性化的立體診療模式”,對醫療和護理團隊提出極高要求。陳妙霞憑借ICU專科護士的深厚專業功底,在“一人一案”的治療方案里加入護理元素,對患者實施“序貫氧療-預防心衰-穩定內環境”的護理核心計劃,對危重癥患者實施ICU級別的專人特護。



同時,她還發揮中山三院護理專業是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的優勢,將心理護理、營養護理和康復護理提前介入。陳妙霞說,有些患者有嚴重的心理問題,患者的恐懼、焦慮情緒會增加耗氧量,抑制機體的免疫系統。而營養的介入有利于提升患者免疫力。

針對患者的飲食習慣不一,護理團隊會盡可能地滿足患者要求。當時武漢仍然處于封閉式管理狀態,患者以及隊員的飲食均定點定量提供。但是隊員還是想盡各種辦法,將社會捐贈的面條、汽水、牛奶等轉贈給患者。

陳妙霞組織護理團隊對病人進行分級護理,簡單輕癥由護士負責,重者請專家教授來干預治療。經過醫護團隊的通力合作,只用了6天病區就迎來首例治愈出院,這也是光谷院區的首例出院患者。15天,病區首批收治的病危患者治愈出院。

在光谷醫院奮戰50天,中山三院的醫療團隊刷新了救治紀錄,收治的90名患者中有77名為重型、危重型患者,平均年齡63.8歲,68.8%的病人有1種以上基礎疾病。病區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為22天、病死率2.6%,遠遠低于已有公開報道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