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我們的工作只是換了一個地方看病”
中山三院支援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133名醫護人員中,有33個醫生,其中只有4個女醫生。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醫療隊內分泌科醫生鄧洪容就是其中一員。2月17日,她記錄下了這些女醫生的日常和心理。當抵達武漢的那一刻,鄧洪容稱,看著武漢夜間醒目的抗疫標語,真的有參加戰爭的感覺。但當她穿著防護服進入隔離病房近距離接觸患者的時候,她一秒就回到了狀態。她說,“這些活生生的生命就是我的患者,他們只是患了另一種病,確診患者沒有長得和普通患者有什么兩樣。我們的工作只是換了一個地方看病。加油吧!醫患同心!”
骨科醫生陳郁鮮:
期待春暖花開時 攜手愛人一起跑漢馬
陳郁鮮,是一名骨科醫生,關節運動醫學科,她有著6年的急診醫生經歷。為什么報名?她說,她是醫生、丈夫是湖北荊州人,有責任有義務逆行回家。他的丈夫聽到愛人被選中的消息,低頭不語,開始打包各種物品。2月10日,當她坐著大巴離開的一刻,回頭看到七尺男兒雙眼已模糊。
剛到武漢上班時,她有點擔心多年沒有做住院醫師,會拖后腿。在一線,高年資的醫生照樣當住院醫師用。陳郁鮮做起事來一點不馬虎,細致入微第二個夜班,她一晚上完成了13份首記和6份大病歷的書寫和編輯。在第三個班上,進入隔離病房,通過紙筆把每一個病例的查房情況進行記錄分析,團隊也改良了醫生的交班模式,她讓接班醫生對病情能夠迅速把握、有較為清晰的了解。工作中,她肯蹲下來做實事的高年資醫生之一,內外兼修,按她的說法,她是能夠做年輕人做的事。
陳郁鮮說“相信我們的堅守我們的努力,會讓原本繁華熱鬧的武漢更美好,期待春暖花開之時,人們能摘下口罩,我能和我愛人攜手回來共赴一場夢寐已久的漢馬(武漢馬拉松)!”
呼吸內科李文娟:
得知廣州女醫生去武漢? ?司機不收車費
李文娟是呼吸內科醫生。她1月22號在中山三院上了發熱門診的班,接診了一例確診病人,當天病人就轉去icu,并予氣管插管。第一批赴武漢報名時怕自己有潛在感染風險,因此沒有報名;到這一次,已經過了2周,且也因為自己做好了防護,她報名了第二批本部馳援武漢隊伍。
兩年未見面的妹妹1月20號從老家來廣州過年,李文娟為了保護妹妹讓她22號回家了。“我們是不怕病毒,但我們也要保護家人。”這是李文娟“心狠”的原因。她的丈夫也是中山大學職工,理工科的副教授,因為李文娟之前在發熱門診上班,兩人是隔離狀態。但丈夫幫她消毒生活用品,并自學消毒的各種知識,洗手,和自己愛人演習穿脫防護服的流程,因為擔心李文娟被感染,丈夫還偷偷哭過。但在李文娟報名來武漢的時候,丈夫卻二話沒說就同意了。
問起文娟為什么會上發熱門診、又來武漢一線,她說:“比如說,上發熱門診經常在半夜,我專門找了一個熟悉的司機,現在還記得他名字,王金虎。我提醒他也要和我相對隔離,注意防護。司機沒有因為我上發熱門診不搭我,還說因為我上發熱門診,24小時為我服務。2月9號我凌晨上完發熱門診,這個司機還來接我回家,第二天送我到醫院集合,知道了我是來武漢,堅持不要車費。普通市民尚且如此,我作為呼吸科醫生,去前線義不容辭”。
閨蜜住院了 救治其他人就等于救治閨蜜
羅金妮是消化科年紀最小的醫生,90后,她曾代表中山三院參加廣東省技能大賽并獲得團體一等獎,同時被評為2019年全國十佳住院醫師。現在在支援隊伍里當防護培訓教官。
2月10日,到達武漢次日,晚上要開始收病人,她和其他教官一樣,在同濟醫院結合實地條件一遍一遍的教如何穿脫防護服。緊張地帶教完畢,第一批二十余人穿上防護服準備進入隔離病房,她逐個幫忙檢查有無防護漏洞。她的小組為第二組,被安排11日凌晨0點開始接班。她為了熟悉醫囑系統與診治流程,提前選擇了跟第一組一起上班,并堅持到早上6點以后下班,并且在這之后還連續熬了3個夜班。
2月14日情人節那天值班,羅金妮去隔離病房查房,得知有十個患者的CT還沒做上,她趕緊聯系支助中心與CT室,拿著氧袋,攙扶著重癥患者去做CT,暖心的舉動讓病人感動。
羅金妮有個閨蜜在武漢一家醫院呼吸科工作,除夕前,閨蜜已經高負荷工作兩個多星期了。但除夕剛過,閨蜜卻發來消息:“我也被感染了,現在在住院”。報名馳援時,還在住院的閨蜜跟她說:“這里疫情很嚴峻,我個人不希望你來。”羅金妮對閨蜜說,“雖然我不能救治你,但我可以救治其他人,等于救治了你!”。
為什么來武漢?她說:“就是想去,我中學時候就想當醫生,想做一個對社會有幫助的人。”
內分泌科醫生鄧洪容:
馳援武漢 信心超越了懼怕
鄧洪容是內分泌科醫生,擅長的是糖尿病和高血壓這些代謝疾病。她說,早在1月23日有好友問起她會不會去前線?她說,“報名后,一方面覺得從專門治療肺炎的角度,我是很難被抽中的醫生;另一方面我又覺得是容易被抽中的醫生,因為團隊肯定有呼吸科、感染科、重癥科醫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預后不好的部分患者是因為有糖尿病這些基礎疾病,我去說不定有我的作用,而且我們也具備強大的內科功底。結果,我真的被選到了。后來在前線救治過程中,證明來自不同科室的同事像螺絲釘一樣,把團隊固定得非常好。”
出發前一晚,鄧洪容一家四口一起睡。她說,“這是想告訴我自己要時時刻刻保護自己,記住有3個情人(丈夫和兩個小孩)在家里等我。說來前線完全不怕嗎?不可能。我報了名就掉淚了,舍不得兩個兒子,我愛人說你是不是可以撤銷,我只說了一句:我不做逃兵。我們都有點怕,但我們更敬畏生命,在單位、親朋好友、社會各界的各種支持下,跟所有敢來前線的人一樣,信心大大超越了這點懼怕。”
回憶起到武漢的那一刻,她說,來到武漢這個城市,坐大巴穿梭整個城市,最醒目的是抗疫標語,看得熱血沸騰,真是有參加戰爭的感覺,不過這個戰爭的主角變成了醫護人員。“到了酒店,大街上沒有人,附近的店鋪全部關門了,這個‘暫停鍵’按得有點太真實”。
除了治病救人的日常外,她還記錄了瑣碎的生活細節。她描述了一個細節,有時候,晚上為了趕著去上班就會提前去拿飯,發現一樓只有中午剩下的盒飯,醫療隊員說,干脆就吃中午的了,但當地的志愿者會阻攔。志愿者們說,醫護人員不能吃剩飯,不能生病。還有一天,當地人送來了廣東老火靚湯,但天氣讓湯凍結一層油,樓下的志愿者堅持要燒開再給醫護人員喝。以及碰到物資送過來,酒店樓下的居民都會主動幫忙搬。
她說,每天都有司機無論多晚,開著732路公交車來接送醫療隊員,每天也會收到當地各種物資捐贈。每天都有當地的醫護人員協助廣東醫療隊管理患者,當地的醫護人員說,他們沒有二線,只有一線。
鄧洪容說,每次,當她穿著防護服進入隔離病房近距離接觸患者的時候,一秒就回到了狀態,這些活生生的生命就是她的患者,他們只是患了另一種病,確診患者沒有長得和普通患者有什么兩樣。“這些病人很聽話,很遵囑,為了避免交叉感染,呆在自己房間不能出來,整個走廊只有醫護人員。我們的工作只是換了一個地方看病。加油吧!醫患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