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科研】Cell Reports |腦病中心與華南農業大學合作研究睡眠障礙加劇腸道損傷新機制
近日,我院腦病中心邱偉團隊參與華南農業大學孫堅團隊,聯合在國際期刊Cell Reports(中科院一區Top)發表題為 “Metabolic disruption exacerbates intestinal damage during sleep deprivation by abolishing HIF1α-mediated repair”的研究論文。孫堅、邱偉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章海藝博士與舒崖清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4.114915
?
研究背景
當今社會,睡眠障礙愈發普遍,在某些特殊職業如醫護人士、航空航天人員等人群中尤為明顯,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長期睡眠障礙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并可能引起一系列臨床并發癥,如消化道癥狀等,但目前對于其中的機制并不清楚。了解這些機制有助于對睡眠障礙進行早期干預和治療,預防并發癥的發生,為改善公眾健康提供科學依據。
研究結果
本研究通過體外和動物實驗,研究了睡眠剝奪對腸道修復功能的影響,全面地解釋了睡眠剝奪對于腸道損傷的具體機制。課題組發現:①睡眠剝奪加劇腸道損傷的代謝機制,特別是通過a-酮戊二酸(aKG)積累抑制HIF1α介導的修復作用;②長期睡眠剝奪導致結腸持續缺氧,進而引發結腸損傷;③ HIF1a通常響應缺氧以調節屏障完整性,但在睡眠剝奪期間結腸中的HIF1a表現出異常調控;④睡眠剝奪期間的代謝紊亂導致結腸中a-酮戊二酸積累,這種積累通過激活PHD2(脯氨酸羥化酶2),降解HIF1a蛋白,從而消除了HIF1a在腸道修復中的功能。
睡眠剝奪加劇腸道損傷新機制的示意圖
?
研究展望
本研究為理解睡眠剝奪如何通過微調代謝來加劇腸道損傷提供了新的見解,同時也為睡眠剝奪引起的腸道屏障損傷的藥物開發,提供了新的靶點。
?
?
中山三院睡眠醫學中心國際發聲
近年來,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在睡眠障礙的臨床與基礎研究方面獲得一系列成果,并積極推動睡眠醫學中心的建設工作。例如,邱偉教授團隊首次創新性地將CPC用于自身免疫腦炎睡眠評價,并發現了自身免疫腦炎的睡眠評估標志物,拓展了自身免疫腦炎睡眠障礙的評估思路(Neurology, 2024); ?周少麗教授團隊在Molecular Neurobiology雜志(2023)上發表的研究論文,揭示了依托咪酯聯合電休克療法的抗抑郁作用;周少麗教授團隊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24)雜志上發表的研究論文,揭示了電休克療法聯合艾司氯胺酮通過 PI3K/AKT/GLT-1 通路改善抑郁的作用機制,為理解艾司氯胺酮和電休克療法的神經生物學效應提供了新的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