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一位“醫心者”的武漢24天戰“疫”:醫人醫“己”

發布人:高級管理員 發布日期:2020-03-05

(抗擊新冠肺炎)一位“醫心者”的武漢24天戰“疫”:醫人醫“己”


從2月9日隨第二批廣東省醫療隊出發至今,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簡稱中山三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醫師甘照宇,已經進駐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24天。他也是廣東省首位馳援武漢的精神心理專家。

甘照宇負責治療的對象既有新冠肺炎確診患者,也有那里的一線醫護人員。

與患者建立信任

隔離衣、防護罩、護目鏡、口罩、手套,層層密閉的穿戴和包裹是進入重癥病房的標準裝備,甘照宇經常要在病房待近3個小時。

每個患者入院時,都會做一個相關的評估量表,借此來篩查和評估病人的心理狀態。其他醫護人員發現有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患者,他也會對其實施重點干預。

對有需要的患者進行心理輔導是干預治療中的重要一環。新冠肺炎至今沒有對癥的特效藥,病患痊愈很大程度要靠自身免疫力,情緒、意志都有很大影響?!皩毙浴乐氐男睦韱栴},要適當給予藥物干預;一般的心理問題,通過聊天讓患者傾訴。當中很多人擔憂家人受到感染,這種不確定性讓他們情緒不穩定,傾訴出來就會緩解不少?!?/span>

一位70多歲的老奶奶剛入院時特別焦慮,對治療很不配合,而且聽力又不好,甘照宇就寫在紙上,老人說話回答,接著他再寫,老人再答,半個小時的往復,信任逐步建立,老人逐步敞開心扉。

甘照宇對中新社記者表示,人上了年紀就像小孩子,需要哄著點。如果在合理范圍內能滿足一點病患的要求,一般來說他們的情緒會大大改善。

為隊友舒解減壓

第一批到武漢的廣東醫療隊員,起初對于當地的情況了解不多,抵達后現場的局面超過此前的想象。“一位隊友告訴我,當時醫療資源特別緊張,危重癥患者又特別多,起初幾天每天都有患者離世,當時壓力特別大?!?/span>

還有一位隊員講述了自己印象深刻的情景。她負責看護的一位40多歲男性患者,一直盼望家屬前來,但到臨終也沒能等到親人,“她說病人去世時很遺憾,她總是想到那個場景,會在晚上從噩夢中驚醒,白天感覺做什么事情都沒有積極性。”

甘照宇解釋,此種情況屬于醫學上的替代性創傷,就是指在目擊大量破壞性場景之后,出于對病人及其創傷的同情和共情,而使自己出現嚴重身心困擾的一種創傷。

對此,甘照宇為隊員們進行集體心理危機干預,大家圍坐在一起,輪流發言講述各自的經歷和感受,同時彼此交流應對的方式,然后他再從心理學角度予以疏導和總結?!坝械年爢T當場會痛哭,事后大家都反映,這樣講出來釋放了壓力,晚上睡覺也好多了?!?/span>

隨著醫療資源和條件的逐步改善,醫護人員不斷看到患者病情好轉、出院,獲得感、成就感不斷增加,因無助無力感所帶來的挫敗感不斷減少,甘照宇笑稱現在已經開始遭部分隊友“嫌棄”了。

“方艙之聲”用音樂治療

甘照宇多次提到一個名為“方艙之聲”的小程序,是中山三院聯合人民音樂出版社共同推出、用于音樂治療的自助服務系統。

負責該項目的中山三院醫學人工智能中心王曉鷹博士向中新社記者介紹,作為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音樂療法屬于自然療法的一種。目前針對武漢疫情中的病患和醫護,“方艙之聲”設置了催眠音樂、消除疲勞、情感共鳴、詩詞歌曲、興奮、輕快、安靜等多種類型的音樂。統計數據顯示,使用頻率較高的主要用戶年齡集中在30到40歲、以及50歲以上兩個年齡段。這也符合當前現狀,感染患者中,中老年居多,醫護人員則大多超過30歲。目前,前方反饋效果不錯。”

在國家和省市各有關部門的統籌規劃下,廣東省已有30位精神心理專家組成廣東第24批醫療隊馳援武漢。與此同時,全國也已經有多批次的精神心理專家組建醫療隊陸續抵達湖北。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精神心理專家將憑借其專業素養,為湖北疫區的快速復建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