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Plus】廣東超級戰隊|“中大八雄”挺在戰疫最前線

發布人:高級管理員 發布日期:2020-03-10

開篇語

在湖北,廣東共派出26批2483名醫務人員,以醫療隊為單位發起“救助沖鋒”;在廣東,更多的白衣戰士用身軀筑起守護人民生命健康的盾牌。即日起,南方日報、南方+推出全媒體系列報道,聚焦廣東醫護超級戰隊的“戰疫風采”,展現白衣戰士們高超救治技術,見證他們誓死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決心。敬請垂注。




2月27日,國家衛健委、中醫藥管理局等部委發布《關于調整試用磷酸氯喹治療新冠肺炎用法用量的通知》。作為首先提出磷酸氯喹治療方案的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向國家衛健委匯報了最新的臨床研究實驗結果,為科學使用磷酸氯喹提供“中大智慧”。

中大醫科是一塊沉甸甸的金字招牌,其前身博濟醫學堂,是中國第一所西醫教育機構,中國的西醫教育從這里起源。孫中山先生曾在此學醫、行醫,終其一生“醫病醫身醫心,救人救國救世”。

一直以來,國家有呼喚,廣東有需求,中大必有應。

看不見的“敵人”來勢洶洶,作為國內擁有最多附屬醫院、最尖端醫療力量之一,中大舉全校之力,組成了一支支超級戰隊,挺在廣東抗疫的最前線、湖北抗疫的主戰場。

8家附屬醫院(除光華口腔、中山眼科兩家專科醫院外)幾乎搬空了醫院參加戰疫,被網友譽為“中大八雄”。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附屬第五醫院分別是廣州、珠海的定點收治醫院;中山一院、孫逸仙紀念醫院和中山三院等7家醫院派出逾500名醫護人員支援湖北前線,接管多個病區。

科研力量快速集結,成立攻關專家組,把論文寫在抗疫一線。至今已有6個團隊參加科技部的防控應急專項,4個團隊參加省科技廳第一批防控應急專項;采用超級計算機篩選出一款老藥,在湖北開展小范圍臨床對照實驗;提出“老藥新用”臨床治療研究,推動磷酸氯喹進入國家第六版診療方案。

在這場戰疫中,中大毫無保留地貢獻了最大力量。

搬空醫院,馳援湖北主戰場

“大家堅定信念、滿懷信心,繼續發揚‘醫病醫身醫心,救人救國救世’的家國情懷。”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在中山一院馳援武漢醫療隊14名隊員“火線”入黨宣誓儀式上說。


中山一院醫療隊員們為自己加油打氣


戰疫的集結號,其實早在除夕夜就已吹響。

1月24日,接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組派醫療隊援助湖北的函后,廣東省衛健委馬上發出號召。1小時內,中山一院、孫逸仙紀念醫院、中山三院3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迅速召集醫護隊員集結,馳援武漢。

中大醫護人員精銳盡出,憑借一身高強本領,在湖北發起一場場“救治沖鋒”——

中山三院174人、中山一院151人(150名醫療隊員、1名國家專家組成員)、孫逸仙紀念醫院151人、中山六院17人、中大腫瘤防治中心16人。一個多月過去了,中大5所附屬醫院的509名醫護人員戰斗在湖北抗疫的主戰場,中山三院、孫逸仙紀念醫院、中山一院派出的醫護人員數量,位列廣東省前三名。


在武漢一線支援的中山六院醫生楊春華、陳雷


孫逸仙紀念醫院醫療隊抵達武漢,開始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搶救危重患者、協調輕癥患者痊愈出院、24小時照顧病患,高強度運轉。


在武漢協和西院孫逸仙紀念醫院接管的重癥病區,當班醫護人員把手疊在一起,加油打氣


中山三院整建制接管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一個重癥病房。在抵達后的48小時內,他們便完成物資整理、戰前培訓、全部50張病床的收治工作,收治普通患者6人,重癥患者40人,危重患者4人。


中山三院醫療隊在對口援助的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工作


除了搬空醫院的頂尖專家、醫護人員,一批批前線緊缺的醫用口罩、防護服、手套等物資被從自家醫院中源源不斷地搬向湖北。

2月11日,中山一院繼支援武漢1000多萬元的醫療設備后,再次將校友捐贈和醫院自有的1臺ECMO、2臺呼吸機等價值300萬元的醫療裝備送出;孫逸仙紀念醫院向武漢市漢口醫院捐贈一臺生物安全柜,可以完成最重要的核酸檢測。

要把最好的物資給前線的戰士!這是中大人的共識,因為籌措物資再難,也沒有湖北前線難。

爭分奪秒,守住廣東大本營

“謝謝醫護人員!”2月5日,廣東全省首例治愈出院的危重癥新冠肺炎患者走出中大五院。76歲的她在入院后病情迅速惡化,1月22日轉入ICU加強監護并予高流量氧療。根據治療反應,中山五院專家組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逐一攻克各并發癥,讓她轉危為安,達到出院標準。


全省首例重癥患者在中山五院出院


危重癥患者康復出院,讓廣東人民吃下一顆“定心丸”。抗擊疫情以來,中大4所附屬醫院一直挺在廣東最前線。

中山五院是珠海的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收治了98名患者,走出了全省首例重癥治愈患者;該院新建的鳳凰山院區在3月5日進行驗收交付使用,成為國內首個永久結構形式的應急醫院。

中山三院是廣州定點醫院之一,收治病例21例,天河、嶺南、粵東三大院區多線作戰,騰空樓層、設置病區、全員戰備,交出一份滿分答卷。


中山七院臨時發熱留觀病區


僅開業一年多的中山七院,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決心,在不到兩周的時間里建起深圳版“方艙醫院”,成為全市首個臨時留觀病區,提供100個珍貴的床位。


疑似患者突發意外情況,中山八院醫護人員緊急處置


中山八院清空醫院1號樓作為隔離留觀病區,近30名醫護人員放棄與家人春節團圓的機會,堅守發熱門診。

除了堅持“本院區”,“中大八雄”還派出頂尖專家“省內逆行”,活躍在南粵大地。

中山一院、孫逸仙紀念醫院、中山三院等廣州地區高水平醫院對口幫助東莞市人民醫院、惠州市中心醫院、陽江市人民醫院、潮州市中心醫院等地市定點醫院,輸出中大力量支援全省救治。

千挑萬選,臨床找到“中大藥方”

“首批10個病例至2月10日已經按計劃完成療程,咽拭子核酸檢測全部轉為陰性。”廣東在抗疫例行發布會上通報了抗瘧疾“老藥”磷酸氯喹臨床研究的進展。

面對未知的疾病,治療手段捉襟見肘,抗病毒藥物成為全社會的共同關切。

基于SARS救治的寶貴經驗,孫逸仙紀念醫院和中山五院聯合開展磷酸氯喹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研究。截至2月19日,累計有效入組120例,轉陰病例100例。

在臨床研究的有力推動下,2月18日,磷酸氯喹被納入國家第六版診療方案。

在抗擊疫情的科研戰線上,中大人步履不停,好消息接踵而至:

中大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依托中大科研力量進行攻關,成為廣東首家、全國前二發布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的企業,已掌握核心技術與原材料,日生產能力可達50萬份。

中大人類病毒學研究所團隊領銜攻關,發現太古霉素可以有效地阻止2019-nCoV類病毒進入細胞,還提供了該藥臨床治療2019-nCoV感染的具體方案。

直面病魔,中大充分發揮附屬醫院的臨床研究優勢,各學院緊密聯動,在應急藥物篩選和臨床研究方面爭分奪秒。

早在1月21日,中大已在內部成立科技攻關專家組,啟動新冠病毒防控科技攻關應急專項,組建大團隊聯合攻關,至今已有6個科研團隊參與科技部防控應急專項,4個科研團隊參與廣東省科技廳第一批防控應急專項。

中大藥學院團隊采用超級計算機篩選出一款預防病毒性肺炎和血小板聚集的老藥,有抑制新冠病毒靶點能力、阻斷病毒復制的功效,正在湖北省開展小范圍臨床對照實驗。

中山醫學院團隊篩選出一款抗生素老藥,在極低濃度下能顯著抑制新冠病毒入侵,并已在人胚腎細胞及人肝癌細胞系中實驗驗證,即將在合作醫院開展臨床對照試驗。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重癥醫學科護師董強梅臉上有被護目鏡壓傷的痕跡,依然面帶笑容


“參加儀式我很感慨,我對所有醫療隊員表示衷心的感謝。因為你們會給很多人帶去希望,降低恐慌,也能體現大愛無疆。”為援助湖北醫療隊送行時,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眼眶泛紅,“中大會為你們驕傲!”

在廣東、在湖北,在重癥病房、在實驗室,中大正舉全校之力,向新冠肺炎發起總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