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報】該你上就得上

發布人:高級管理員 發布日期:2020-03-18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第三批援助武漢醫療隊隊長楊揚:


“該你上就得上”



自2月9日出征,作為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第三批援助武漢醫療隊隊長,該院肝臟外科主任、肝臟移植中心主任楊揚率領醫療隊馳援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簡稱“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已有整整5個星期。
截至3月16日,該醫療隊已累計收治超90個病人,其中85%以上都是重癥與危重癥,創新“多學科、立體、個體化綜合救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收治人數、治愈人數、治愈率均名列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17支醫療隊的前茅。
“雖然很辛苦也很危險,但醫生和護士就干這一行的,該你上就得上。”作為醫療隊隊長的楊揚說,這就是自己的從醫初心。近日,他獲得了“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通過高效管理找回“主場節奏”
中山三院醫療隊整建制接管武漢同濟醫院的重癥病區,開創了“中山醫速度”——24小時完成所有物資、工作場地準備和人員培訓,48小時內開始收治病人,很快就將病區50張病床收滿。
楊揚說,病區里病人平均年齡接近65歲,基本都合并了糖尿病等其他疾病,醫患之間語言也不通,溝通很困難,有的患者甚至不吃不喝,拒絕治療,精神情緒異常。醫療隊員來自不同科室,彼此并不熟悉。除了自身的磨合,還要與同濟醫院的醫務人員磨合、與陌生的工作軟件磨合、每個人不同治療理念的磨合……
作為團隊的“指揮官”,楊揚深感責任重大。抵達武漢的前72個小時里,他只睡了不到10個小時。如何在陌生的環境下,快速帶領團隊進入狀態?
“作為領隊,要搭好班子,做好籌劃,溝通協調。”在他牽頭下,醫療隊迅速設置了醫療、護理、感控、后勤支撐、宣傳通訊等幾個小組,開始了高效運行。
“到‘客場’救治病人,不能讓團隊僅僅依靠信念蠻干。高效的管理可以充分激發團隊每個成員的最大效能。”楊揚說。運轉良好的醫療隊很快便找回了“主場作戰”的節奏。
首創多學科、立體、個體化
綜合救治模式
作為一名肝移植專家,楊揚平時所管的病人都是重病人,很多都處于瀕死狀態,治療難度更大。這樣的學科背景,讓他更關注新冠肺炎患者的整體全局情況。
“如果治療只關注肺,其他器官的疾病有時候也會要命。”中山三院醫療隊最先提出“多學科、立體、個體化綜合救治模式”,集合多學科專家的會診意見,為每個患者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醫療隊里的33名醫生,來自20個專科。每天早上,楊揚都帶著多學科專家一起病例討論、交班,并定期進入隔離病房,觀察復雜疑難的重點患者。
每一次治療方案的制定,常有八九個學科同時參與討論。同時,每個病人都有一個“專科首席專家”來總負責。
3月14日下午,中山三院醫療隊接管的病區里,住院近一個月的13床患者出院了!她就是醫療隊的“多學科、立體、個體化綜合救治模式”的受益者。
13床患者已經82歲了,是病區首批入院的患者。她的老伴在疫情中去世,兒子也住院了。老人性格頑固任性,不配合治療,病情較差時,神志也不清醒。因為聽力不好,醫護人員與她的溝通也很困難。
團隊里精神心理科專家積極介入,通過寫字板等方式想辦法與老太太溝通,照顧老人的心理需求。醫護人員在營養、護理等方面都重點照顧,給她ICU級別的護理。隊員們把自己的營養奶粉、純牛奶都拿過來給她。有一次老人想吃面條,護長鄭子梅想辦法找地方煮了一碗面送進隔離病房。
在全病區多學科的救治下,老人的情況很快就好轉了,3月14日下午順利出院。
一邊救治病人,一邊做好保障
在前方,不僅要盡最大努力治好病人,減少死亡,保護好醫療隊員不發生感染,還要為他們的生活做好保障。作為領隊,楊揚肩頭的責任是最重的。“任何一個人有什么問題,都是我的工作沒到位。”他這樣覺得。
隊員們吃什么、喝什么、住哪里、交通怎么辦?生病了怎么辦?心情壓抑、焦慮怎么辦?這些都是他要考慮的問題。
剛來這里時,條件很艱苦。住的酒店是政府臨時征用的,剛剛重新啟用。當時武漢氣溫都在零下,酒店沒有空調,也沒有任何的取暖設備;熱水因設備故障時有時無,隊員們下班回來只能洗冷水澡;上班公交車漏風,隊員們吃的也都是冷掉的盒飯……
“一邊救治病人,一邊還要想著怎么生活。”楊揚帶領大家,在武漢“封城”的條件下,一一將難題解決:用電熱毯為大家御寒;聯系到熱心人找來微波爐讓大家能吃上熱飯;找人來修好熱水系統,解決洗澡問題……
隨著醫療隊對援助武漢的工作駕輕就熟,楊揚如今又在操心另外的問題——時間久了,放松懈怠了,反而更可能出問題。他肩頭的責任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