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報】新冠醫療垃圾去哪兒了?貼特別條形碼每袋可溯源 用手機計重
中山三院的保潔員給接診120的車進行衛生保潔及消殺處理。
南都訊 疫情期間,醫護人員在醫療救治一線戰斗,與他們并肩作戰的,還有一個少人關注的群體:醫院后勤的物業工作人員。在病房清潔、消毒、核酸檢測樣本運送、醫療垃圾收送等工作中,他們發揮了重要作用。
醫院的清潔、運送、消毒工人怎樣應對這次疫情?新冠醫療垃圾怎樣消毒處理?近日,南都記者采訪了定點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和非定點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多名清潔工人和物業工作人員。
科技手段處理醫療垃圾
過秤后數據直通處理中心 貼條形碼可溯源
平均每天約140公斤,最高日產量約245公斤——這兩個月來,中山三院產生的新冠醫廢數量超過了4000公斤。
這些新冠垃圾,是由許華平和同事們一趟一趟收下來的,“隔離病房一天收兩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發熱門診就一天六次,每四個小時收一次,都要消毒,打包統一送到暫存點”。
許華平此前已經做到物業公司的主管崗位,這次疫情中,他回到一線,成了一名醫療廢物運送員,專門收垃圾。去隔離病區收垃圾需要穿防護服,在樓里可能只需要半小時,但加上穿脫防護服的時間,每次就需要一兩個小時。
運送垃圾的工作,除了專業的“鵝頸結”打結技術、消毒、分類存放,還有一個重要的部分是記錄重量、辦理交接。讓許華平驕傲的是,他們用的垃圾收運車上配備了wifi自動秤,每一袋垃圾上秤之后,重量數據可以自動錄入物業后臺系統,并與它們產生的科室、時間匹配,產生系統的可追溯的數據,最終直接與垃圾收運和處理中心對接。
這份數據怎樣產生?每天上班前,隔離病區的保潔工會拿到不同科室專屬的條形碼,打包垃圾時貼上相應的條形碼,收運員收運下樓后,掃碼、過秤,重量與溯源數據就自動上傳了系統。在垃圾產生量較多的手術室、ICU,還會有固定的wifi秤配備,隨時可以稱重錄入。
物業公司后臺的數據系統,可以即時查看每一類醫療垃圾的產生數量、來源科室等信息。廣東泰科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燕萍介紹,為應對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物業公司還在原有的“感染性”、“病理性”、“化學性”等分類中新增了一個“新冠”分類,用來區分來自隔離病區的醫療垃圾,并制作了特別的條碼和標識,確保新冠垃圾會得到更為謹慎的對待和處理。
中山一院的物業工作人員在醫療垃圾桶沿打孔,以便之后用扎帶密封。
在中山一院,泰科物業駐中山一院項目經理劉柳英和同事們自己發明了一種密封方法,希望為醫療垃圾加多一層安全保障,即把收運垃圾桶桶沿打上孔,一桶裝滿后,用扎帶穿過孔固定住桶蓋,整桶拉走,交由處理中心處理。?
在廣州,這些醫療垃圾都交由廣州市唯一一家醫療廢物收運處置機構——廣東生活環境無害化處理中心進行集中處理,而泰科公司的醫療廢物轉運系統已與該中心實現了數據對接,醫療垃圾的院內轉運、院外處理都實現了一條龍的信息化管理。
在隔離病區當清潔工
穿防護服工作4小時 每次出來衣服全濕
中山三院的保潔員在消殺之前穿防護服。
“主要是穿防護服做事不太方便,因為它很密封、不透氣,只要一動就全身都是汗,我們每次出來衣服就全都是濕的,其他工作都習慣了,也沒有什么”,中山三院的保潔人員黎軍云在醫院干了20多年了,之前在感染科,這次疫情中,她主動報名到隔離病區工作。
每天上午7點至11點是她的班次,用半個小時穿好防護服,進去隔離病區里拖地、洗廁所、擦臺面、收垃圾,遇到病人出院就進行消毒、換床單等。
下班后,她不回家,和一名同事一起住在醫院一處特別辟出的宿舍里,即使排休也不回家,以防把病毒帶到院外。從2月4日進駐隔離病房開始,她已經一個多月沒怎么見家人了。
談起工作,黎軍云講得平平淡淡,因為感覺工作內容大都是之前在感染科一直在做的,旁邊有人幫她補充:“其實她們做的都是很臟很累的活”。
讓她印象深刻、露出笑容的一件事是,有病人跟她們說“阿姨,你們辛苦了”,還給她們寫了封表揚信。
但頭一次遇到這么緊張的疫情,說不緊張是假的,黎軍云說,疫情期間的消毒工作比之前嚴格很多,加上穿防護服后全身汗,一開始很緊張的,但隨著對病房環境、工作內容越來越熟,疫情形勢也在好轉,后來就“習慣了”。
運送、消毒工作量劇增
專人送核酸檢測標本 高峰一天800份
中山三院的消殺人員對急診科樓層進行區域環境消殺。
“因為這次疫情,我們新增了一個輸送崗位,有六七個人每天專門負責運送咽拭子樣本去進行核酸檢測,還有6個人,專門背著消毒噴霧器做各類消毒”,泰科物業駐中山一院項目經理劉柳英說。在這家專門做醫院后勤的物業公司,“輸送”是基本工種的一種,和保潔、維修、安保一樣,是一大類職位的總稱。
中山一院不是定點醫院,但發現疑似病人、確診至運送病人到定點醫院之前,醫院仍要設置隔離病房,進行大量疫情應對相關的工作,在醫護工作之外,運送檢測標本、公共空間消毒、準備備用宿舍、為援漢醫療隊運送物資等工作,都由醫院后勤物業人員來做。
運送檢測樣本的工作,比想象中要辛苦、專業。劉柳英介紹,樣本存放是用專用的箱子,運送的人要穿防護服,“院內是每半小時送一次核酸檢測,院外是夜間每兩小時要送一次到位于生物島的金域檢測中心”,由于后來核酸檢測的范圍擴大,需要檢測的標本數量大增,最高峰時,每天會產生800多份樣本,涉及的運送員越多,需要的防護用品也越多,他們干脆安排了六七個人三班倒,24小時不停地收集、運送樣本。
疫情時期,醫院的各種消毒工作也成了一個專職崗位,劉柳英手下有6個人專職做這個。一接到調度中心的電話,消毒員立刻穿好防護服、背上20公斤的消毒噴霧器趕過去。
有時候是去把疑似病人走過的地方消一遍毒,有時候是給疑似病人剛用過的專用電梯消毒,還有不少需要例行定期消毒的地方,比如每臺電梯每天至少消毒10次,一些重點科室,比如重癥監護室、急診、手術室外面人比較多的家屬等候區,都要在早、晚人少的時候進行噴灑消毒。
廣州市人大代表、廣州市社科院哲文所所長曾德雄:
醫院后勤管理應該成為專門學科
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確是一場“總體戰”,社會全員動員、全員組織,分成無數個系統,每一個系統又分成無數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都牽一發而動全身,都決定戰“疫”的成敗。醫院后勤管理系統就是這樣一個環節。醫院后勤除了慣常的保安、設備維護、水電維修、暖通、餐飲、駕駛、護送、保潔、綠化、陪護、外送等以外,疫情期間突出的還有隔離病區保潔消毒、核酸檢測樣本輸送、新冠醫療垃圾處理等。
令人欣喜的是,醫院物業顯現了專業化水平,在原有醫療垃圾分類中特別新增了“新冠”分類,并每一袋垃圾上秤之后,立即形成可追溯的數據,這里的互聯網運用是非常精到的。
疫情對醫院的后勤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疑也會促使其更專業、科技含量更高。醫院后勤管理其實應該成為一個學科,成為醫學院校重要的專業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