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融合?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眩暈耳鳴診療中心正式啟動
眩暈與耳鳴機制復雜,涉及多學科,并常多病共患,單學科診療存在一定的局限。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及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眩暈及耳鳴的發生率正不斷增高,多學科診療的需求也不斷提升。在此背景下,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發揮多學科優勢,由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牽頭,聯合神經內科、精神心理科、心血管內科,神經外科,康復科,脊柱外科,兒科、麻醉科及放射科等兄弟學科,共同建立“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眩暈耳鳴診療中心”。中心于2023年12月17日正式揭牌成立。

揭牌儀式上,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人才發展辦公室主任鄭海清教授宣讀了中心成立批文及中心成員名單,聘任神經內科陸正齊教授為學術帶頭人,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曾祥麗教授為主任,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李鵬教授及神經內科伍愛民教授為副主任。接著,中心主任曾祥麗教授匯報了眩暈耳鳴診療中心成立的初衷、優勢、架構及目標,強調學科交叉、發展共贏,不斷提高我院眩暈耳鳴診療水平,優化民眾就醫體驗,交出讓人民滿意的答卷。?

隨后,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陳燕銘副院長衷心祝賀眩暈耳鳴診療中心成立,希望中心可以充分發揮各相關學科優勢,突破學科壁壘,為民眾提供高水平、高效率的診療服務,并對中心未來的發展寄予了厚望。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眩暈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眩暈中心主任吳子明教授充分肯定了中山三院耳鼻喉科既往在平衡與聽覺障礙領域的貢獻和影響力,祝愿中心在新的模式下取得更大成就,成為華南乃至全國的標桿。

在眾人的歡呼聲中,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眩暈耳鳴診療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揭牌儀式后,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張革化教授回顧了自2012年獲得“中華醫學會眩暈臨床診治中心“以來,科室在眩暈領域取得的成績,并介紹了科室在“過敏”及“鼻眶頜顱底”領域的多學科融合經驗,相信“眩暈耳鳴診療中心”一定能不負眾望,融合多學科力量,為提高眩暈耳鳴診療水平,造福廣大眩暈耳鳴患者貢獻中山醫力量。遠在澳大利亞的科室首席科學家李源教授也通過微信對中心的成立致以誠摯的祝賀。

由廣東省醫院協會眩暈中心建設與管理專業委員會、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聯合主辦的“學科融合·共創平衡與與聽覺障礙新紀元”學術論壇同期舉行。論壇邀請了來自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神經內科、放射科、精神心理科等多個領域的知名專家進行交流,從不同學科角度系統地探討眩暈耳鳴診療領域焦點問題。
來自華中科技大學附屬武漢協和醫院的孔維佳教授在《梅尼埃病治療現狀與進展-前庭功能保護與個體化階梯式分級綜合治療》中,強調要優化梅尼埃病的個體化階梯式綜合治療方案,將前庭康復理念貫穿治療全過程。
來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的龔樹生教授分享了《特發性顱內高壓》,講授了耳科診療中遇到特發性顱內高壓需要高度注意的問題,這些寶貴的經驗及開闊的視野讓聽眾受益匪淺。
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眩暈中心的吳子明教授分享了《BPPV診療現狀的思考》,從BPPV的機制、診斷、康復手段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系統剖析,并通過結合自身對目前BPPV診療現狀的思考,讓聽眾由淺入深地增強了對BPPV的認識。

來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的趙性泉教授通過《頭暈/眩暈-回眸2023》,帶領與會同道一起回顧了發作性及慢性前庭綜合征的診療進展及前庭康復方面寶貴經驗。
來自東南大學的首席教授柴人杰匯報了《遺傳性耳聾基因治療的基礎和臨床轉化研究》,從STED揭示TPRN致聾機制,到Serpinb6基因治療,再到AAV-OTOF治療,系統講述了毛細胞再生與遺傳性耳聾基因治療的最新進展,展示了令人鼓舞的應用前景。
來自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的時海波教授分享了《眩暈客觀診斷與評估-從外周到中樞》,指出腦功能指標具備作為眩暈客觀診斷標記物的潛力,并分享了團隊在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構建3D眼震分析模型的臨床應用經驗。

來自山東省耳鼻喉醫院的王海波教授在《梅尼埃病研究》中分享了團隊在半規管阻塞術及免疫藥物治療梅尼埃病的相關研究成果。
來自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尹時華教授帶來《眩暈癥外科治療》,系統梳理了手術干預眩暈的適應癥,以及內淋巴囊減壓術及迷路切除術的歷史和手術需要特別注意事項。
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的孫宇教授分享了《甲狀腺素在內耳發育中調控》。他們通過動物實驗揭示了甲狀腺素在胚胎不同時期對內耳發育的影響,研究設計科學嚴謹,結果令人鼓舞,讓與會同道在在學習研究進展之時盡享科學之美。
來自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西京醫院)的查定軍教授分享了《蝸神經發育不良兒童聽力學特征及人工耳蝸植入效果分析》。他從蝸神經發育不良的解剖學特性講起,詳細分析了該類患兒聽力學特點及其預后。從臨床實踐角度,建議該類人工耳蝸術前應充分溝通手術的有效性和合理預期。

圍繞眩暈中心的建設方向、診療體系、人才培養、優勢困難等方面,線上及線下專家展開熱烈了討論,現場同道也積極參與。

來自山東省立醫院眩暈診療中心的于剛教授指出:專業醫生是中心建設的關鍵因素;要培養有真正眩暈及平衡障礙性疾病診-治-康水平的、有耳科-神經-精神心理科學思維的專職眩暈醫生。
來自珠海市聽力障礙及眩暈診療中心的熊彬彬主任分享了她們團隊從零開始,如何一步步創建眩暈耳鳴診療中心的寶貴經驗。
來自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的區永康教授再次重申多學科整合對于眩暈及耳鳴診療的重要意義,但這是一種思想觀念的融合,而不是簡單的學科拼湊。
吳子明教授接著指出,眩暈中心如雨后春筍,在此背景下,不同層級醫院的眩暈中心一定要明確自己的診療界限,做好能力范圍內的診療,超出能力范圍及時轉診;專科優秀技師對中心建設與優秀醫師同樣重要。
曾祥麗主任補充并總結,眩暈耳鳴中心應以培養復合型人才、促進交叉學科合作為基礎,同時開展臨床創新研究,提高疑難復雜病例的診療水平,為制訂國家指南貢獻力量。

來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副院長王振常院士講授了《耳科專用CT的研制及其初步的臨床應用》。指出U-HRCT在以顳骨為主的多部位應用顯現諸多優勢,可為耳科學研究提供“利器”,將推動國產耳科影像創新發展。現場討論熱烈。
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神經內科的伍愛民教授講述了《急性腦血管病相關眩暈》,分享他在中樞性眩暈治療中的經驗。
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耳外科主任李鵬教授通過《人工前庭植入》,分享了人工前庭植入的發展歷程及現狀,指出前庭功能和聽覺功能保護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

來自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余力生教授講授了《中國耳內科進展和未來》,提綱挈領總結我國耳內科的發展歷史,尤其是在偏頭痛等領域的重大突破,指出未來內耳疾病研究應該向中樞拓展。
來自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的區永康教授講述了《一類特殊的前庭綜合征-孤立性耳石器功能障礙》,從IOD臨床特點、診斷標準與檢查方法向我們介紹了耳石器性眩暈的研究現狀。
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腦病中心的常務副主任陸正齊教授分享《老年無法解釋的神經性頭暈問題和對策》,分析了引起老年人神經性頭暈的常見疾病及診斷和治療策略。

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嶺南醫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李永奇教授分享了《半規管阻塞術》,他從手術歷史發展、手術步驟、手術并發癥等方面系統闡述了半規管阻塞術的臨床應用。
來自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醫院的李文妍教授分享了《耳源性眩暈的研究平臺和新進展》,分享了動物前庭功能評估研究方法,介紹了毛細胞損傷與再生研究新進展。
最后,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耳鼻咽喉科的陳愈彬副主任醫師、黎志成副主任技師、尹根蒂主治醫師、王琦主治醫師、黃綺玲醫師、梁茵菲博士、張姝琪主管技師、王健艷醫師、丁亞楠醫師分別圍繞眩暈與耳鳴的多個焦點內容做匯報。

博學篤志不忘初心,自強不息砥礪前行!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眩暈耳鳴診療中心將依托腦病中心,通過多學科團隊和臨床科研平臺,開展眩暈與平衡障礙、聽覺障礙的多學科臨床診治及科研探索,包括新技術和新材料應用,復雜疑難平衡障礙疾病的救治。推動醫院多學科融合和學科間的交叉合作,搭建國內一流的平衡與聽覺障礙的區域研究平臺和臨床診治及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