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戰疫院長訪談|崇雨田:對傳染病懷有敬畏心,科學研判戰疫有道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副院長、廣東省醫師協會肝病專科醫師分會主任委員 崇雨田教授
? ? ? ?2003年春節,抗擊SARS期間,作為一家擅長感染性疾病治療的綜合性三甲醫院,中山三院有23位醫務人員在搶救病人時不幸感染,時任感染科黨支部書記鄧練賢烈士以身殉職。這段慘痛的記憶曾經是中山三院人心中最深的傷口。
? ? ? ?“正是從抗擊SARS開始,我們對呼吸道傳染病懷有敬畏之心,高度重視‘院感管理’和應急管理,不敢有一絲懈怠,絕不能重蹈覆轍。” 作為一位傳染病學教授,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副院長崇雨田對17年前的戰疫經歷刻骨銘心。
? ? ? ?他說,正是有了抗擊SARS的經驗教訓,當武漢發生“不明原因肺炎”的消息傳出時,中山三院立即通過業內渠道,多方了解這一新型呼吸道傳染病的臨床表現和治療情況,及早進行了準備。作為省級定點收治機構,中山三院一度同時防守廣州、梅州、武漢多個戰場,并向武漢派出了175人的最大規模醫療隊。醫院強化院感工作,在全國范圍內率先設置“感控督導員”,最終取得全院員工和就診普通病人“零感染”的佳績。
應對疫情 “大手筆”改造院區
? ? ? ?1月初,由院長戎利民、黨委書記丘國新掛帥,中山三院成立新冠肺炎防治領導小組、工作小組和醫療救治小組,幾位院領導分工負責醫療護理、物資保障、后勤維修、人員培訓、科學研究和會議信息,全面應對這場“遭遇戰”。事實證明,“高度重視+群策群力+科學研判+精準施策”的策略,使得醫院在迎戰時應對有序。
? ? ? ?中山三院發揮感染科等多學科優勢和抗擊SARS的經驗,率先根據傳染病防控特點,對院區分階段實施“大手筆”改造。第一階段,醫院對院區出入口進行調整,實現發熱病人、病人和家屬分通道入院,相互隔絕的通道內可實現自動探溫、預檢分診。天河院區的發熱門診被調整到距離院門最近的獨立建筑,醫院騰空一個病區作為隔離病區,并進行了圍蔽、改造。在第二階段,隔離病區搬到發熱門診樓上,實現發熱、疑似病人就診流程的最優化。
? ? ? ?根據廣州疫情防控的需要,位于蘿崗、擁有600張床位的中山三院嶺南醫院被整體騰空、改造成為250張床位的隔離病區。“我們騰空一半院區作為清潔區和潛在污染區,另一半則作為污染區。”崇雨田坦言,在當時的情境下,醫院不計成本、不惜一切代價,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了院區的改造。
人人過關 防護培訓覆蓋全院
? ? ? ?疫情初期,防護物資供應相對緊張,中山三院未雨綢繆,早早動手,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全力保障防護物資到位。
? ? ? ?“物資供應最緊張的時候,我們全院兩個院區只有120個N95醫用口罩。” 崇雨田說,隔離病區和發熱門診的防護物資都是嚴格登記、按上班人數發放的,所有醫務人員都自覺地、想法設法地節約防護物資。醫院領導除非進入隔離病區,否則也不準使用N95口罩。這些寶貴的防護物資在除夕之夜第一批23人醫療隊奔赴武漢支援時派上了大用場。崇雨田為他們準備了100個N95口罩,讓與疫魔搏斗的白衣戰士們沒有后顧之憂。
? ? ? ?早在春節前,中山三院職工便已取消外出休假,在廣州24小時隨時待命。醫院在多個院區開展應急演練,將新冠肺炎防護培訓覆蓋全院員工,做到“人人實操過關”,做到連皮膚科醫生等都能勝任隔離病區的工作。醫院向武漢“戰場”派出大批醫療隊員,依舊能保證三個院區的發熱門診和隔離病區有充足的人手維持正常運轉,也得益于這一未雨綢繆的舉動。
多地作戰 向武漢派出規模最大的醫療隊
? ? ? ?作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單位,中山三院第一時間響應國家的號召,先后向湖北派出五批175名醫療隊員,除了重癥醫學、呼吸科、感染科等專科,幾乎涵蓋了醫院各個專科,還率先向疫區派出心理、康復和營養專家參與戰疫。崇雨田表示,在堅守廣州、梅州等地抗疫戰場的同時,該院還受國家委派向塞爾維亞派出感染科專家,支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 ? ? ?醫療隊在武漢創新實施的“多學科、立體、個體化綜合治療模式”,在有效降低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治療模式獲得國家推廣。5月26日,“中山三院推薦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救治方案”“中山三院推薦重型/危重型COVID-19整體護理方案”“中山三院推薦防控醫務人員感染COVID-19方案”在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版正式上線。
在線診療 “方艙之聲”慰藉心靈
? ? ? ?在堅守抗疫戰線的同時,中山三院“互聯網醫院”迅速上線,在廣州最早開通新冠肺炎免費咨詢服務,推出在線診療、復診門診和送藥上門,滿足普通患者診療需求。在恢復門診、住院服務后,醫院引導、推動非急診全面預約診療。
? ? ?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三院還聯合人民音樂出版社、中國音協、解放軍軍樂團、廣州交響管樂團,推出“方艙之聲”公益音樂治療項目,開展疫情期間的心理治療項目,秉持“醫病醫身醫心”的中山醫精神,慰藉心靈,幫助人們渡過難關,為有序復工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