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醫師丨吳小立: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他是心身苦痛的治愈者

發布人:精神與神經疾病研究中心 發布日期:2022-08-17

2022年8月19日是第五個中國醫師節,中山三院評選出13位優秀醫師,以表彰他們為推動健康中國建設、增進人民健康福祉作出的重要貢獻,同時推出“優秀醫師”系列報道,通過講述醫生治愈患者的真實故事,深入挖掘優秀醫師先進事跡,揭示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者的精神品質,感召全院醫務工作者崇尚先進、見賢思齊、踔厲奮進,為醫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再立新功。

因致力于精神心理學領域的臨床工作與科學研究,吳小立在門診時常常遇到不少“特殊”的患者:不明原因的頭痛、心慌、胸痛,但各項生理檢查結果都是“沒有異常”,有的常自述“哪兒都不舒服”“哪里都疼”,有的會出現上吐下瀉的癥狀,有的則是經常性的失眠。

吳小立坦言,心理問題會導致身體出現一系列反應和癥狀,如“心理問題的軀體化”或“心身疾病”,而這些問題在當今社會已經越來越普遍。工作中,他總是能夠看到這些患者的痛苦與無助,也總是盡可能地為他們提供最專業的幫助。“所謂快樂是指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我能做的就是讓每一個尋求我幫助的人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健康與快樂。”

立志,博學而后成醫
?
吳小立出生于安徽省安慶市一個軍人家庭。因目睹父親中年患病,遭受病痛折磨,又在醫生的救治下逐漸恢復健康,吳小立便把治病救人當做了自己人生的一個選項。

1991年,他考上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畢業幾年后又毅然踏上了求學深造的道路。2001年,他成為中山三院精神心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師從精神病學專家張晉碚教授,三年后以優異成績留院工作。2008年,他成為中南大學附屬湘雅二院精神衛生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師從趙靖平教授。2014年,他赴美國哈佛大學附屬麻省總院精神科及麥克林醫院短期研修。

吳小立在教學查房中

在從事精神衛生工作的20余年里,吳小立從一名普通住院醫師一步步成長為科室骨干,盡管每周安排了多個單元的門診和病房工作,吳小立依然用心對待每一位患者,經常為外地趕來的患者加號看診,耐心與患者溝通,對于疑難復雜病例更是傾盡心力。

“善治病者,必醫其受病之處”

吳小立回憶,大約10年前,有一對年近40的夫妻,太太患抑郁癥多年,病情反復,在吳小立門診持續看診一段時間后,來接受進一步評估和下一步治療建議。吳小立進行細致的主客觀評估后,判斷治療效果較好,建議提高患者依從性,加強心理輔助治療。

夫妻倆聽后很欣喜,等待開藥時還聊起了打算領養孩子。吳小立有意多問了一句:“你們還沒有孩子嗎?”原來夫妻倆因為擔心抑郁可能會遺傳和長期服藥可能導致胎兒畸形的問題,一直沒敢考慮生孩子。

“抑郁癥對生育不影響,你們完全可以擁有自己的孩子!”吳小立意識到,患者對抑郁癥存在一定的誤解,于是向他們科普了抑郁癥患者生育有關知識,同時開設門診,通過簡化CBT認知行為療法干預,進一步引導他們改善認知和行為方式。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夫妻倆成功懷孕,生育了健康活潑的女兒。因為幸福的家庭氛圍,患者的病情慢慢好轉,走出了被抑郁糾纏的陰影,在復診時她感激地說:“吳主任,因為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才擺脫了抑郁,謝謝您對我們的幫助,我現在很幸福!”

吳小立為門診患者開藥中

“來到精神心理科門診求助我們的患者,除了生理方面的痛苦外,主要需要關注他們心理方面的原因、社會層面的因素。”吳小立認為,心理疾病跟社會壓力,情緒、性格等心理因素有關,具體治療要注重“生物-心理-社會”三個維度的綜合影響。

在診治患者的過程中,吳小立總是通過指標和數值逐漸觸及患者的病情與核心癥狀,通過細微的表情、動作、言語、軀體化的癥狀,去識別患者的負性情緒,然后從患者自身情況和所處的家庭、社會環境著手,即從心理層面分析與評估,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患者產生了哪些心理反應,這樣的心理反應是否造成了他們身體上的病痛。

“心病還需心藥醫”,吳小立常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只有找到患者的心因和心理疾病的社會性因素,才能通過制定系統的治療方案,改變環境因素,調整生活節奏,排解患者的負性情緒。吳小立往往給予患者信心,鼓勵他們共同參與,進行自我評估、自我監測、自我管理,共同戰勝心身疾病。“除了藥物治療,心理咨詢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要給予患者深切的人文關懷,幫助他們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與困難,才能最大程度消除他們的病痛與困擾,撫慰他們的身心。”

躬身西北,為南疆筑起防疫“心”戰線

受到軍人家庭的影響,家國情懷深深地刻在吳小立的骨子里。2019年,他主動請纓,加入廣東省第四批柔性援疆醫療隊,赴新疆喀什對口支援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綜合心理科。

“2019年結束柔性援疆,非常舍不得這片熱土和同事們,出于自己的一份家國情懷,決定申請‘柔轉剛’再待一年,希望能為喀地一院綜合精神科的發展再出點力。”?

毅然遞交“柔轉剛”申請書后,吳小立實現了身份轉變,成為中組部第十批援疆醫療隊副隊長,喀地一院院長助理、綜合精神科主任。一年時間里,吳小立著手整合科室、制定發展計劃、培養儲備人才、提升教學科研,布局建立了重性心理障礙、睡眠焦慮障礙、心身疾病、物理心理康復4個學組,建立完善的科室三級查房、疑難病例討論、規范化教學查房制度,為下一步學科建設、發展亞專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積極開展理論授課,充分利用各項醫療、教學資源,帶領年輕醫生積極參與院內疑難病例討論和多學科(MDT)會診,多模式、多途徑重點培養學科骨干,迅速提升精神科醫生診療水平。

吳小立規范并實施綜合精神科三級查房制度

南疆地區地域廣闊,吳小立深知縣里鄉里的患者求醫要趕幾百公里的路,非常不容易。因此,他總是利用私人時間為老百姓開診,還建立了固定的患者隨訪群。工作之余,他多次到學校、進軍營、入企事業單位開展心理知識科普講座;疫情期間,他借助網絡平臺對當地群眾、一線醫護人員、喀什民警及家屬進行心理疏導。2020年12月底至2021年1月,他不顧高原嚴寒和高反不適,先后兩次赴喀喇昆侖腹地塔縣,針對邊防民警開展心理測評篩查和心理疏導干預工作。

吳小立(右三)赴帕米爾高原為邊防民警開展心理健康測評和心理疏導

此外,吳小立還被抽調為喀什地區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救治專家組成員,帶領團隊緊急制定《喀什地區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心理援助方案》《喀什地區新冠定點救治醫院一線醫護人員心理應激應對指導》,駐扎定點救治醫院,每天參加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研判工作,入艙為確診患者提供“一對一”心理評估和心理疏導,同時制定康復期患者心理評估及干預流程,實現患者心理健康全周期管理。

吳小立(右二)進入隔離病區為核酸陽性患兒及其母親進行心理評估

“15個月的援疆工作,讓我和南疆大地產生深厚情誼,壯美的風景、甘甜的水果、熱情淳樸的維族老鄉們,都讓我終生難忘。有機會還要再回來看看!”正是這樣的家國情懷與不負初心的堅實付出,讓吳小立獲得了“最美援疆干部”“優秀援疆專家”“優秀援疆干部”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

“所謂快樂是指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醫者的職責不僅是生理上的治病,也包括在心理、社會層面幫助他們對抗痛苦、提高生活質量。在患者痛苦、抑郁、焦慮甚至是憤怒的情況下,給予患者愛與尊嚴,時時抱有同理心,理解他們的苦痛,并想方設法幫助他們,是吳小立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堅持。“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在他身上是最佳的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