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意進取,“鏡議”求精——2020中國脊柱脊髓“焦點與爭議”論壇在廣州召開
2020年是極具特殊意義的一年,在防疫常態化的特別時刻,12月12日,中國脊柱脊髓“焦點與爭議”論壇暨中國康復醫學會第八屆脊柱脊髓專業委員會暨廣州第七屆脊柱內鏡學術研討會在羊城廣州召開,國內外眾多著名脊柱外科專家與脊柱微創大師齊聚于此,共同討論當前脊柱脊髓的焦點與爭議問題與微創脊柱外科技術的發展前景。

?
本次會議由中國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專業委員會與中國脊柱脊髓雜志聯合主辦,國際脊柱內鏡外科學會(ISESS)中國部、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骨科分會脊柱內鏡學組、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脊柱微創專業委員會脊柱微創融合學組、廣東省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廣東省醫學會脊柱外科學分會、廣東省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廣東省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分會及廣東省康復醫學會骨科分會聯合協辦,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廣東省微創脊柱外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廣東省微創脊柱外科質量控制中心聯合承辦。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董健文教授主持會議開幕式并介紹出席本次會議開幕式的嘉賓。

?
?
中國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專委會常務委員、青年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脊柱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主任委員、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院長戎利民教授首先代表主委會東道主致開幕辭,向與會的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對中山三院脊柱外科團隊及各合作方的支持、信任和付出表示感謝。今天在廣州隆重舉辦“2020中國脊柱脊髓“焦點與爭議學術論壇”,共同探討微創脊柱外科的最新進展、前沿理念與技術,將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指明方向。本次研討會共分為六個部分,圍繞鏡下融合技術的焦點與爭議展開討論。衷心地希望各位業界同道在這樣一個學術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臺上,充分交流,分享經驗,利用思想之錘對鏡下融合技術進行雕琢打磨,為我國的微創脊柱外科技術的精進和推廣貢獻力量,為廣大患者帶去的更多福音。預祝大會圓滿成功!

?
?
廣東省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分會主任委員、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靳安民教授首先向大會的召開和各位專家的到來表示最熱烈的祝賀!希望此次微創脊柱外科學術盛會能夠為大家進行學術溝通與交流提供一個有效而堅實的平臺,可以讓各位同仁能夠充分了解微創脊柱外科最新的理念與技術創新成果,造福于廣大病患。最后衷心地祝愿本次大會能夠圓滿成功!

?
我國微創脊柱外科的奠基人之一、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劉尚禮教授回顧了中國微創脊柱外科的開創史,他提到脊柱微創的理念與技術目前已在全國范圍內得以大力推廣,肯定了戎利民教授帶領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脊柱外科團隊地位和開展的工作,為廣東省乃至全國微創脊柱外科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了這次盛會的成功召開,該團隊也做了大量細致、認真的準備工作,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為他們的辛勤勞動致敬!也預祝本次學術盛會取得圓滿成功!

?
?
中國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專委會主任委員、南京鼓樓醫院邱勇教授代表中國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專委會,對各位前輩、各位專家同道的到來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和最誠摯的問候,向國內微創脊柱外科的前輩表示崇高的敬意,預祝本次學術盛會獲得圓滿成功!

?
中國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專委會名譽顧問、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侯樹勛教授在致辭中談到我國的微創脊柱外科近些年來緊跟國際主流理念與技術步伐,并結合自身實際進行優化和創新,涌現出了一系列適合于本國國情的微創脊柱外科技術,這使得我國的微創脊柱外科的學術影響力和知名度日益擴大,但在開展臨床研究的同時,同時需要開展廣泛的相關基礎研究充分驗證臨床技術的有效性,為微創脊柱外科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拓展道路、開辟未來。

?
首先是Morning Course環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李振宙教授就“LUSTA大通道脊柱內鏡下腰椎手術實踐及技術改進”做了全面闡述,他提到,目前該手術系統已逐步應用于全內鏡下單側入路雙側減壓術、全內鏡下腰椎纖維環修復術、全內鏡下腰椎椎間融合術等方面。最終的臨床效果顯示:LUSTA大通道脊柱內鏡是高效、安全、微創的手術系統。隨后各位專家就纖維環縫合技術、椎管減壓充分性、鏡下融合操作等方面展開了熱烈而友好的討論。

?
在學術論壇中的第一個焦點與爭議問題“面對鏡下融合,椎間孔入路下單純內鏡減壓該如何堅守?”環節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張西峰教授就椎間孔入路單純內鏡減壓治療腰椎管狹窄癥適應癥選擇與展望發表了見解。他認為椎間孔入路單純內鏡減壓治療腰椎管狹窄癥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術式,但需嚴格把握手術適應征、避免手術并發癥。隨后,山西省人民醫院張挺教授分享了椎間孔入路單純內鏡減壓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中長期療效與失敗病例分析經驗,手術效果優良率達到了90%以上。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醫院付強教授接著展開了對椎間孔入路脊柱內鏡減壓中央管、側隱窩狹窄的討論,就手術技術要點、手術適應征選擇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他認為椎間孔入路脊柱內鏡技術安全、有效,值得大力臨床推廣,但手術適應征選擇需嚴格以進一步提升手術療效。
在第二個焦點與爭議問題“面對鏡下融合,椎板間入路單純內鏡減壓該如何堅守?”環節中,因疫情原因,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曾建成教授在線分享了椎板間入路單純內鏡減壓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中長期療效與失敗病例分析。最終臨床療效顯示:整體手術效果優良率達到了86%。因此,椎板間入路單純內鏡減壓治療腰椎管狹窄癥是安全、有效的,但手術病例選擇需合理、手術技術掌握需全面。該環節最后,各位專家就椎間融合病例適應征選擇、降低翻修率、術中安全性保證、手術入路選擇、如何保證椎管減壓充分性等方面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講者風采
? ? ?接下來的鏡下融合之專家共識論壇,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周躍教授回顧了脊柱內鏡下椎間融合技術的發展歷程和應用現狀,介紹了現階段脊柱內鏡下椎間融合技術的術式創新和適應征優化,如可膨脹性椎間融合器。UBE技術等等。關于脊柱內鏡下椎間融合技術的未來之路,周躍教授談到了手術器械、手術技術及發展理念的優化,但脊柱內鏡下椎間融合技術的發展需要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力爭這項手術技術成為中國微創脊柱外科界在國際上嶄露頭角。

?
中午的衛星會,中日友好醫院李中實教授分享了“地舒單抗引領骨松治療的革命”,與會專家就這種新興抗骨質疏松藥物也發表了各自的使用經驗。

下午的學術會議依舊精彩,在“面對鏡下融合,傳統MIS-TLIF何去何從?”環節中,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董健文教授介紹了內窺鏡輔助下椎體間融合術的中長期療效,并展望了該技術的發展。內蒙古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杜志才教授講解了MED鏡下融合技術的優勢與不足,并結合實際情況對手術器械和手術流程做了一些優化和改進。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錢濟先教授在“面對鏡下融合,傳統顯微鏡通道下MIS-TLIF還值得推廣嗎?”中談到,傳統顯微鏡通道下MIS-TLIF與其它腰椎融合內固定技術相比,術野更為清晰、學習曲線短、臨床療效類似。但隨著脊柱內鏡技術的進步和手術工具的改進,內鏡輔助腰椎椎間融合技術也具有良好的前景和未來。目前,兩種手術技術尚無法相互代替。“鏡下融合:椎間孔入路還是后路?”環節中,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鄭文杰教授詳細闡述了ZELIF技術的不足之處與改進對策。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楊晉才教授針對于PE-TLIF闡釋了該技術的不足之處與解決對策。山西白求恩醫院馮皓宇教授則比較了PE-TLIF、ULIF和PE-PLIF鏡下融合技術的特點和各自優勢,提到需要根據病例具體情況和術者對術式掌握的熟練程度選擇加以選擇。在最后的“全內鏡下融合與UBE:左右抉擇?”環節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李振宙教授分析了全內鏡下椎間融合的各種手術方式特點。提出個體化、組合式手術治療方案。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朱卉敏教授首先肯定了UBE技術具有的獨特優點,同時分析了其對軟組織損傷相對單通道較大、需要常規留置引流、硬膜撕裂發生率高等不足。遂寧市中心醫院張智教授則結合多個病例全面闡述了全內鏡技術與UBE技術的差異和選擇。

最后,侯樹勛教授、周躍教授、戎利民教授,呂國華教授分別做了大會總結。其中,中國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專委會侯任主任委員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呂國華教授總結到,微創脊柱外科發展到現階段,應該由“我能做什么”轉變到“我該做什么”,目前的討論多是建立在臨床經驗和專家共識等層面,不足以論證孰優孰劣,接下來的工作應側重于微創脊柱外科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評估以及經濟療效比方面,尤其是獲得大樣本、多中心和長期隨訪的循證醫學證據,為該技術的健康發展及推廣應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
近年來,隨著微創脊柱外科技術的不斷成熟與手術器械設備的不斷完善,各種鏡下融合技術發展迅速并在臨床上得以廣泛應用,并獲得與傳統開放及微創手術相似的臨床療效,但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爭議。本次焦點論壇匯集了眾多在國內脊柱外科領域享負聲譽的學術大咖及長期致力于脊柱內鏡技術開展的專家,針對腰椎椎管減壓和鏡下融合手術等脊柱脊髓疾病的適應癥、技術要點、療效比較以及并發癥防治等諸多方面的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規范了脊柱內鏡技術,同時也指明了未來微創脊柱外科技術發展的方向,促進其在我國進一步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