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砥礪前行——2020年廣東省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年會暨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骨科醫師聯盟大會順利召開

稿件來源:中山三院骨科 發布人:脊柱外科 編輯:劉斌 責任審核人:王昆 戎利民 發布日期:2021-08-20

7月4日,2020年廣東省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年會暨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骨科醫師聯盟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以脊柱關節畸形為主題,邀請國、內外骨科領域的知名專家作報告,從臨床進展、研究熱點等多方面進行系統剖析及深入講解,充分展示了骨科領域診療的最新技術和前沿進展,提高了各級醫師對疾病最新診療進展的認識,為廣大同道構建了高、新、精的學術平臺。來自全國各地的骨科領域醫生、致力于骨科事業的同道通過線上線下共同參與了本次大會。

?

?本次論壇由廣東省醫師協會、粵港澳大灣區骨科醫師聯盟主辦,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骨科、廣東省微創脊柱外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微創脊柱外科質量控制中心聯合承辦,廣東省醫學會脊柱外科學分會、廣東省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分會、廣東省康復醫學會骨科分會、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骨科學專業委員會、廣東省生物醫學工程學會脊柱外科工程分會聯合協辦。?

首先由廣東省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名譽主委、粵港澳大灣區骨科醫師聯盟主任查振剛教授致歡迎辭,他提到在今年的特殊形勢下,本著以人為本、勤儉高效的方針,在個人防護安全的前提下,為進一步密切國內、特別是大灣區骨科同仁之間的學術交流、加強對各種手術新技術的認識、提高診療水平,以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舉辦此次會議。希望這次學術盛筵能為大灣區骨科的創新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能為與會專家教授搭建一個進行良好學術溝通的平臺,能夠為大灣區人民獲得更好地骨科診療服務提供醫者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同時祝愿中國、特別是大灣區的骨科學術事業獲得更大的發展、取得更大的成功!

“發展沒有上限,超越沒有止境。”粵港澳大灣區骨科醫師聯盟副主任香港中文大學秦嶺教授在視頻致辭寄語大灣區骨科同道。在追求更微創、更精準、更高效的發展方向上,骨科學術的前進之路艱辛且長遠,這也是廣東省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及粵港澳大灣區骨科醫師聯盟定期舉辦年會、并廣泛開展學術交流的宗旨所在。他相信并衷心地期待著:在國內外諸多知名骨科專家的正確引領下、在現場眾多同道的真摯支持下,我國的骨科學術事業必將獲得更大的發展、取得更加輝煌的成果!

?粵港澳大灣區骨科醫師聯盟副主任澳門仁伯爵醫院鄭力恒教授視頻致辭中談到粵港澳大灣區骨科醫師聯盟在澳門成立后,充分發揮了澳門在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骨科專科合作和交流層面上的橋梁作用,在粵港澳三地骨科醫學、教育、科研方面的交流合作卓有成效。粵港澳大灣區骨科醫師聯盟成立至今,立足粵港澳、面向東南亞匯聚全球優質醫療資源,打造骨科學科發展高地,促進大健康產業的繁榮發展,為建設一流健康大灣區貢獻了力量。同時粵港澳大灣區骨科醫師聯盟大會的舉行能夠幫助三地醫師更好的發揮專科優勢,未來可以在惠及灣區骨科疾病患者的基礎上,為大灣區骨科醫師學習新知識、新產品提供好的平臺、好的機會,助力粵港澳三地骨科學術影響力不斷增大,走向世界。

廣東省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主任委員、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戎利民教授在開幕致辭時,首先代表主委會向線上線下到來的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對廣東省醫師協會、全國骨科專家同道、中山三院團隊及合作方的支持、信任和付出表示感謝。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本次會議將本著“務實、創新”的主旨,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充分展示骨科領域診療的最新技術和前沿進展,提高各級醫師對疾病最新診療進展的認識。

廣東省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顧問,首屆主任委員,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劉尚禮教授在致辭中提到,醫師協會經過歷屆的發展,其功能已由最初的維權,擴大到現在的學術交流,同時通過開展培訓提高廣大醫師的臨床技能。他同時肯定了以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戎利民教授為代表的微創脊柱外科團隊、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查振剛教授為代表的關節外科團隊以及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余斌教授為代表的創傷骨科團隊的工作,為廣東骨科在全國地位的奠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廣東省醫師協會首任會長王智瓊教授首先代表醫師協會為此次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同道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犧牲的同道表示沉痛的哀悼。同時向大會的召開表示最熱烈的祝賀,向來自全國各地的骨科同道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和最誠摯的敬意。醫師協會作為全省性、專業性、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廣東省醫師協會在規范行為、反映訴求、提供服務、平衡利益等方面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其中骨科醫師分會在十余年的發展中運作有序、績效突出,隨著骨科手術的理念不斷創新、種類在日益更新,療效也在持續提升,必將為廣大患者帶來更多的福音!同時充分肯定了分會首次成立的畢業后醫學教育工作組,為住院醫師培訓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開幕式過后,精彩的學術交流活動正式開始。

脊柱主旨發言部分:

?首先由南京大學鼓樓醫院邱勇教授做了《Lenke I/II型AIS下觸及椎的選擇——必須是“觸及椎”嗎?》的專題報告,展示了鼓樓醫院團隊建立的矯形標準和方案。香港大學瑪麗醫院張文智教授在《What have I learnt in the management of Early Onset Scoliosis overthe past 25 years?》的專題報告中通過數個典型的小兒脊柱畸形的長期隨訪結果展示了早期管理的重要性。北京協和醫院仉建國教授從分類、基因診斷和治療方式角度協調全面的介紹了先天性脊柱側彎的診療。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戎利民教授通過《退行性脊柱側凸的微創治療策略》,提出了“不應把退行性脊柱側凸按照脊柱側凸的矯形理念來對待,而應以解決癥狀為主”的觀點。

關節主旨發言部分: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白波教授以數例人工全髖關節術后脫位的病例展示了相應的預防策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田華教授則分享了合并外翻畸形的膝關節置換的手術策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陳曉東教授展示了股骨近端截骨的技術與應用。

除此之外,兩大分會場圍繞:各種類型脊柱側凸、側后凸脊柱畸形,髖膝關節置換術中的策略和要點進行研討交流,邀請脊柱、關節亞專科的學術帶頭人進行專題學術講座,給與會同仁帶來了先進的骨科診療理念和技術。

?

在會場一的學術交流中,10余位講者圍繞特發性、先天性、退行性脊柱側凸,結核性脊柱后凸、強直性脊柱炎脊柱畸形等脊柱疾病的矯形策略進行分類講解并討論。線上線下與會學者在認真聽講的同時,還積極地向講者提出自己的疑問,學術交流氛圍熱烈。

會場一授課專家的報告精彩,會場二關節分會場授課專家的演講也帶來滿滿的收獲。10余位來自關節、創傷、運動醫學領域的大咖們,圍繞THA、TKA、保髖等目前關節矯形領域的熱點臨床問題展開系列講解,講者們極富感染力的演講和實用的技術要點分析,贏得與會學者陣陣掌聲。

今年是我們國家極具特殊意義的一年。本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社會的沖刺年,卻遭遇多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情況下,此次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的盛會為各位與會專家搭建了高效的交流平臺,加強了大灣區骨科學界的學術溝通,加快骨科理論體系的創新,提升骨科手術新技術學習意識的同時,共同打造國內骨科學術會議品牌,為中國骨科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